
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座談會昨在??谂e行三亞市委宣傳部與南國都市報共同策劃的“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全面定稿
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座談會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汪承賢攝
本報???月20日訊(記者林瑩 史曉暉 王成誠)歷時兩年的創(chuàng)作醞釀、記述跨越萬年歷史的“天涯文化”,由三亞市委宣傳部與南國都市報共同策劃的鴻篇巨制“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全面定稿,不久將出爐面世。今天上午,“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座談會在海口隆重舉行,專家學者以及叢書創(chuàng)作人員歡聚一堂暢談體會。
原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著名作家梁衡,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萍,省文體廳副廳長柳松華,三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孫蘇,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社長、總經理廉振孝,海南電視臺副臺長李公羽,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總編輯、南國都市報總編輯尹婕妤,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優(yōu)秀專家、省社科聯副主席曹錫仁等出席了今天的座談會。
三亞可考的人類歷史達到一萬年。一萬年的滄海桑田,塑造了三亞獨特的“天涯文化”。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天涯文化”也得以涅槃重生。尤其是建省辦特區(qū)以來,三亞人以“極力爭取”的精神,屹立于南海之濱,以博大的胸懷,迎接時代的每一個浪潮,賦予“天涯文化”更新的內涵。在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今天,三亞又一次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天涯文化”還將得到更進一步的豐富與發(fā)展。在這個歷史節(jié)點上,對三亞“天涯文化”悠久歷史與發(fā)展脈絡,做一個系統梳理,已成為必要。這不僅僅是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經濟建設的需要。
2009年,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總編輯、南國都市報總編輯尹婕妤與時任三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的張萍女士在一次交流中說到了天涯文化,產生強烈共鳴。為此,她們經常碰頭、溝通、研究。經過緊張而細致的前期策劃和籌備,2009年9月,《南國都市報》從100多名員工當中,抽調了34名最優(yōu)秀的采編人員,投入到“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的創(chuàng)作之中。為策劃這套書,張萍查閱了大量資料,拜訪了許多文史專家,親自組織完成策劃方案;作者們在策劃案的基礎上,完成各書的體例設計后,張萍又一一親自審閱,提出科學合理的修改意見;在采訪過程中,三亞當地文史專家對這項工作鼎力支持,他們甚至為創(chuàng)作團隊提供了自己多年采訪、收集的寶貴資料;經過兩年多的緊張采訪、撰寫,和多次修改,這套書才得以順利完成。叢書分為遠古天涯、滄桑天涯、天涯人家天涯涅槃、浪漫天涯五卷,共31本,時間跨越近萬年。
座談會上,梁衡表示,“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就是一部總結、創(chuàng)新和普及歷史文化的叢書,對梳理天涯文化有著深刻的意義。
張萍表示,“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的策劃與編寫是海南國際旅游島文化建設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件值得大家關心和關注的文化大事。這套書的完成,實現了對三亞天涯文化第一次系統全面的梳理,填補了三亞文史研究的一項空白。在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今天,這項空白的填補,意義顯得尤為重大。獨特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本身是軟實力的象征。“天涯文化”無疑就是三亞地方特色,對它的挖掘與研究的成果,將極大提升三亞軟實力的影響,為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美麗三亞、浪漫天涯”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據了解,這套書從采訪開始就得到了相關領域的領導、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常修澤、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主席劉波、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常輔棠,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王綏雄,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總編輯鐘業(yè)昌,省委黨校黨委書記、副校長彭京宜,三亞警備區(qū)政委張純力,省民宗委主任、黨組書記黃明榮,黎族文化代表、三亞市政府副市長王誠安等人都給予了關注并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建議。
[page]現場直擊:
總結梳理天涯文化系列叢書意義重大
梁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著名作家)
老新聞人、出版人梁衡先生作為嘉賓出席了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座談會并就叢書進行了簡要點評。他說,朱熹在廬山腳下當縣令時,地方官員歡迎他,他一下轎子,就問帶縣志了沒有。梁衡用朱熹下轎問志的歷史說明每個地方都需要梳理其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如何總結歷史說明歷史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梁衡介紹,文化可以分為六個層次:信息文化、知識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審美文化以及政治文化。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怎么發(fā)展文化,如何發(fā)展文化首先是文化的積累,其次是批判,在積累和批判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及普及。一部文化著作本身就在總結、積累、批判。在對天涯文化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應“縱找源頭,橫找個性”,三亞是我國大陸的盡頭,也是海洋的開始,正所謂天之涯海之角,天涯文化極富個性,且歷史深遠。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就是一部總結、創(chuàng)新和普及歷史文化的叢書,對梳理天涯文化有著深刻的意義,此外,在創(chuàng)作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的過程中,這對南國都市報的采編團隊也是一個鍛煉提升的過程,對報社未來的發(fā)展也具有很大的意義。
“貶官文化”是誤區(qū)天涯文化核心是美麗
張萍(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我愛那里的山、愛那里的水,愛那里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情,更愛三亞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今天的座談會上,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萍坦言,她1991年來到海南,1996年在文體局工作,在三亞工作生活了19年。正是因為對三亞存有一份濃厚的感情,從那時起,她以文化工作者的身份思考,她能為三亞的文化傳承做點什么?如何讓三亞文化、天涯文化鮮活地立起來,讓三亞的人文能夠生動起來?打造一本既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又有可讀性,雅俗共賞的書。2009年,她的想法與本報總編輯尹婕妤女士不謀而合。張萍說,為此,他們決定把撰寫“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的任務交給南國都市報的團隊。
張萍說,這套書另一個重大的貢獻,就是帶領讀者走出對“天涯文化”就是“貶官文化”的理解誤區(qū)。這套書通過大量翔實歷史資料,生動多彩的現實,證明“天涯文化”的核心其實是“美麗”——美麗的自然風光、美麗的歷史文化、美麗的人文風情。“貶官文化”只是“天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它的內核也不是“一去幾萬里,千之千不還”的窮途末路,而是“遠客仗藜來住熟,卻疑身世在桃源”,是“恃正氣,尚剛直,觀遺札,有勁骨”的人格力量。
這套書對三亞的文史研究成果還包括:挖掘了嶺海巨儒——鐘芳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軼事;對落筆洞的遠古文化與今天的黎族文化的傳承關系作了梳理;崖州在明朝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的探究;三亞疍家文化的搜集整理;三亞海納百川、多元文化的有機融合等等。
[page]柳松華(省文體廳副廳長)
可作為全省重點圖書申報國家重點圖書
省文體廳副廳長柳松華表示,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的出版讓人感到振奮,他讀完這套書后有許多感觸,一方面海南省能夠出版這套叢書,對省新聞出版事業(yè)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再者,系列叢書創(chuàng)意很好,具有多重效應,影響深遠。
他表示,天涯文化系列叢書首先對天涯文化有了全面系統的總結。此前,天涯文化也有相關記載,但比較零碎。其次,叢書對天涯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彰顯了三亞的魅力。不了解三亞歷史的人經常把三亞比作文化沙漠,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通過這套叢書的推廣能讓人們對三亞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第三,這套叢書是對三亞乃至海南的推介,過去人們對三亞的認識往往集中在自然環(huán)境方面,人文方面的東西認知較少,通過這套叢書,人們更能深層次地了解三亞天涯文化的核心內涵。
總體而言,這套書立意好,叢書的出版能極大地促進海南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這套叢書可以作為全省重點圖書,并申報國家重點圖書,省文體廳全力支持這套叢書的出版發(fā)行。
廉振孝(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社長、總經理)
叢書最獨特是“角度”撰寫經驗磨練采編隊伍
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社長、總經理廉振孝表示,這套“天涯文化”系列叢書最大獨特地方是“角度”,記者的角度與專家、學者的角度勢必是不一樣的,表述方法也不一樣,正是這個特點使得這套書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同時為大多數人喜聞樂見,不僅為三亞整理文化,同時也不讓其僅僅是束之高閣。此次實踐給集團的采編隊伍建設立了大功。南國都市報采編參與叢書創(chuàng)作撰寫,也是南國都市報采編隊伍以實際行動實踐“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具體體現,有了撰寫這套叢書的經驗,南國都市報的編輯記者會更加成熟,整個作風文風會更加扎實,南國都市報的做法要推廣到全集團,要全集團都有這樣的精神和做法。
[page]尹婕妤(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總編輯、南國都市報總編輯)
用當代人的視角尋找梳理天涯文化的脈絡
海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副總編輯、南國都市報總編輯尹婕妤表示,這套天涯文化系列叢書能讓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三亞的過去,認識三亞的今天,關注三亞的未來。用當代人的視角來尋找并梳理“天涯文化”的悠久歷史與發(fā)展脈絡。這是一套具有史料性質的書,因此,我們堅決杜絕演義、戲說;這是一套讓人愿意看下去的書,因此,我們杜絕艱深枯燥的資料堆砌,從普通讀者的閱讀興奮點切入,在行文上做到可讀性高,通俗易懂。全書采用記者擅長且讀者習慣的方式,采訪當事人、見證人,做到圖文并茂。為了保證這套叢書的可讀性,與其他史料、民俗文化類的書籍區(qū)別開來,叢書由非專業(yè)的采編人員撰寫,而相關領導、專家、學者則擔任各書的顧問,負責全面審核每本書的完整性、準確性。用鮮活的人和事講歷史文化、講民俗風情,將枯燥的東西變得生動起來。
鹿玲(省作協專職副主席)
叢書令人耳目一新是弘揚傳統文化很好的示范
省作協專職副主席鹿玲表示,這套叢書全面的展示天涯文化,既包含傳統文化又囊括了現代文化,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整體令人耳目一新。走到海南各地都能見到當地的傳統文化,其實海南的傳統文化讓人震撼,這種人文資源是非常寶貴的,系列叢書將三亞地區(qū)的文化進行梳理和提升這對三亞未來的文化發(fā)展建設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同時這部叢書能增強當地文化的傳承能力。
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為海南如何總結梳理發(fā)展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在不遠的將來,也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全省的歷史文化進行系統而又全面的梳理和提升,這對弘揚海南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page]江青武(回族文化代表)
蔣明安(苗族文化代表)
填補三亞回族史空白見證苗族發(fā)展景象
三亞系列叢書中有幾本書詳盡介紹了三亞的少數民族,這讓少數民族代表非常感慨:“以后終于有一本詳盡的資料,讓我更好,更方便介紹我們自己了!”回族文化代表江青武激動地說。江青武說,系列叢書中的一本《鳳凰背上的回族》,從經濟發(fā)展,文化等各個方面敘述三亞回族上千年的歷史,寫得淋漓盡致,比較全面,填補了三亞回族史上的空白。“這是三亞市委市政府送給我們回族人的大禮物呀!”
苗族文化代表蔣明安表示,看過該書后百感交集,感慨萬分,叢書從不同的角度來寫三亞,字詞句簡潔樸實,內容豐富生動。見證了苗族的欣欣向榮景象,標志著三亞文化走向新的臺階。
孫蘇(三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叢書記述三亞重大事件挖掘保護傳承天涯文化
“編寫出版天涯文化系列叢書,是三亞推出的又一項重大文化工程。”三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蘇表示,一提到天涯海角,人們就自然而然想到了三亞。天涯文化屬于地域文化,屬于專屬三亞的文化。用天涯文化來命名叢書,十分貼切。
孫蘇說,首先天涯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文化,三亞歷史悠久,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下形成了豐富的、多元的、獨具特色的文化。三亞的歷史變化、發(fā)展變遷、美麗輝煌、每個重大的時期、重要的事件和關鍵人物,在叢書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記述。
其次,文化是城市的根基,挖掘保護三亞文化是為了傳承,也是為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新發(fā)展,賦予天涯文化新的內涵、元素和生命。當前三亞已經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天涯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也要不斷擴大和延伸。要推出的系列叢書是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天涯文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下一步將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讓三亞的旅游文化品位不斷得到提升。
[page]李公羽(海南電視臺副臺長)
這是一套精品典藏鮮活且史料性可讀性強
海南電視臺副臺長李公羽表示,看完叢書書稿后,感覺這部叢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叢書內容讓人震撼,是一部典藏精品,叢書的出版發(fā)行對于總結和梳理天涯文化具有標桿作用,這是三亞乃至海南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他表示,天涯系列叢書的形成之路很不容易,這么系統而又全面的梳理總結天涯文化令人振奮,特別是叢書運用史料的真實性,很多記者朋友在浩瀚的書海中,去翻閱史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的采訪工作才形成了叢書的基礎。這些叢書中有的以知識性和學術性見長,也有的以可讀性和趣味性見長,有的以史料性見長,看了以后覺得資料浩瀚,又很扼要簡明生動,而且書稿可讀性趣味性很強??傮w而言,這些作品不僅史料性強,更難得的是鮮活,不是給專家學者做枯燥的研究,而是給大眾們看的,能產生如臨其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曹錫仁(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優(yōu)秀專家、省社科聯副主席)
天涯文化的標桿著作叢書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優(yōu)秀專家、省社科聯副主席曹錫仁表示,組織策劃編寫這套天涯文化系列叢書非常有遠見。他此前專門在房間里呆了一個星期,非常認真地閱讀了28本書稿,感受頗多。
首先,這部叢書堪稱了不起的工程,對三亞市的城市發(fā)展,文明進程,提升文化品位起到了久遠的作用,叢書編排出版將形成一套非常重要的文化標志,成為一個重要的標桿。其次,書籍非常有特色,這套書不是由純學者來寫,或者作家來寫,而是一線記者來寫,以新聞一線記者的視角來寫文化變遷,總結一個城市的文明成長。這是學術研究和表達方式雙向創(chuàng)新。
曹錫仁表示,對于傳統的史學、民族學、文化學,這套叢書構成了突破和挑戰(zhàn)。“這套書的出版不僅是三亞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也是海南國際旅游島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工程。”
[page]孫令輝(三亞市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
編輯記者不斷求證寫作熱情讓我感動
三亞市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孫令輝一直參與叢書的編寫聯絡工作,在期間也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
孫令輝表示,張萍部長在三亞時,曾經說過:我們要為三亞留下些什么,特別是在任期內對三亞做些什么。而她在三亞做的一系列好事和實事,為這套叢書費了很大的心血,讓我們看到領導干部對一個地方傾出和熱愛,這是讓他感動之一。另一個感動是參與這套叢書的編寫的編輯記者所付出的勞動和對寫作的態(tài)度和熱情打動了孫令輝。他說,為什么請記者來寫,就是為了擺脫史料性的寫法,以記者的身份和視角,增加可讀性。記者充分利用新聞寫作技巧,讓書的可讀性更強。而且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編輯們?yōu)榱饲笞C一個事件的真?zhèn)渭敖Y構,多次主動與他溝通,作者寫作的態(tài)度和熱情讓他感動。
霍紅星(三亞警備區(qū)代表)
大量翔實具體的報道對三亞軍人最好的宣傳
三亞警備區(qū)代表霍紅星表示,三亞警備區(qū)接待的客人,首先提到的都是自然風景,而深層次的文化則涉及比較少。這套系列叢書為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一個文化大餐。
系列叢書中的《南海長城》中敘述了三亞的陸軍,武警部隊等,做了大量翔實、具體的報道。這要感謝叢書將三亞部隊列入其中,因為對部隊的宣傳書籍比較少,人們對軍人的奉獻也了解的較少。通過這個平臺宣傳部隊的奉獻精神,是對和平時期的軍人的最好宣傳。(本版文/記者王成誠 史曉暉 林瑩)
[page]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主席劉波盛贊叢書:
“記者視角”讓人耳目一新
“由一家報社獨自承擔這么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至少在我國新聞史上是第一次,而且質量這么高,實在是令人驚嘆。”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主席、新聞出版總暑原報刊司司長劉波對本報采編人員參與撰寫的“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劉波介紹,他從1965年就開始從事新聞工作,算是個老新聞人了。在他這個老新聞人的眼里,南國都市報是個很有責任感的媒體,它不僅關注著新聞事件,還深情地關注著賴以生存的這方熱土上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關注著這方熱土的根。因為有了這份感情、這份責任,他們就一定能把這張報紙做好,所以南國都市報成為海南最大的都市類報紙也就成了必然。
作為韜奮出版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評委,劉波接觸到的全國各地這類出版物非常多,他表示這套書卻給他耳目一新的感覺。這至少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天涯文化”的挖掘與整理。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特有的文化符號,使三亞有別于其他旅游城市的就是“天涯文化”,其內核就是“美麗”。的確如此,三亞如果不是因為“美麗”,游客還會一年四季成群結隊地往這里跑?然而,很多人包括他在內,只看到了三亞美麗的風光,而沒有注意到美麗風光后面博大而美麗的人文歷史、民俗文化,其實這才是三亞的根。其次是輕松、通俗的文風。這類書大多資料、史料比較多,少有這種體驗式的寫法。這套書以記者、游客的視角,來寫三亞的“天涯文化”,把久遠的歷史與文化,從生動的生活中尋找整理出來,這樣就容易寫出細節(jié),顯得鮮活、真實。這種手法也正是記者擅長的。
國家發(fā)改委經濟研究所前常務副所長常修澤:
叢書完整而系統比較罕見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前常務副所長常修澤認為,“天涯文化系列叢書”31本書完整而系統,氣勢恢宏比較罕見。通過這套書,他也看到了《南國都市報》的記者、編輯厚重的文化積累,以及對海南、對三亞的熱愛。
常修澤用三組詞匯來概括“天涯文化系列叢書”所具備的特色:“縱橫交錯,視野廣闊”、“突破傳統,視點獨特”、“挖掘內涵,引人入勝”。他說,“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縱橫交錯,視野廣闊,是一部全方位挖掘三亞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的出版物。這套書借鑒編年體史書的手法,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用“遠古天涯”、“滄桑天涯”、“天涯人家”、“天涯涅槃”、“浪漫天涯”五卷,從幾百萬年地質運動使得三亞露出海面寫起,縱橫交錯,一直寫到今天的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31本書完整而系統,氣勢恢宏,可以說比較罕見。“天涯文化系列叢書”將記者作為本書的視點,來講述一個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寫法有新意。記者擅長尋找表象之后的細節(jié),還原真實,在表達上講究通俗、可讀,這就使得這個個艱澀的選題,變得親切、可感起來。通過這套書,我也看到了《南國都市報》的記者、編輯厚重的文化積累,以及對海南、對三亞的熱愛。
這套書首次對三亞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做了完整而系統的梳理。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天涯文化”“美麗”的內核的首次挖掘發(fā)。隨意拿出叢書的一本,不難發(fā)現,視野書際戚戚“天涯文化”不是那種凄凄慘慘、悲悲戚戚的貶官文化,而是充滿激情與浪漫的“美麗”。三亞正是因為歷經萬年的“天涯文化”的“美麗”內核,才使得天下人為之向往。“天涯文化”“美麗”的內核的挖掘與發(fā)現,是這套書的引人入勝之處。
常修哲表示,縱觀全書,作者獨特的視角和踏實的工作態(tài)度,使“天涯文化系列叢書”的完整性、權威性、史料性和可讀性得到了較好的結合。這是這套書的可貴之處,無疑是值得推廣借鑒的。
(本版文字均由記者林瑩王成誠史曉暉整理)
[page]海南省委黨校黨委書記、副校長彭京宜教授:
噴薄而出的“天涯文化”
——讀《天涯文化系列叢書》
有人說,三亞椰風海韻綽綽有余,而文化含量卻顯得不足,因此,那是一個有風景沒文化的地方。事實果真是這樣嗎?一套“天涯文化系列叢書”,洋洋灑灑30余卷,雄辯地說明著一個事實:三亞不僅風景優(yōu)美,而且富含文化,那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是一種韻味獨特的文化,是一種如紅日一般噴薄而出的“天涯文化”。
一、一個完整的座標系
“天涯文化系列叢書”,以前所未有的氣魄,為“天涯文化”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座標系。在縱向上,它為“天涯文化”劃分了章節(jié);在橫向上,它為“天涯文化”劃分了板塊;在立向上,它為“天涯文化”豎立了標桿。上述三個向度,共同構成了“天涯文化”的完整座標系。
從縱向上看,叢書清理了“天涯文化”的發(fā)展軌跡。楊道的《珠崖碎影》并不“碎”,它告訴人們,此地自梁陳時期開始設置崖州,歷經漢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國等,先后被稱為臨振縣、臨振郡、振州、崖州、珠崖州、吉陽軍、崖州直隸州、崖縣等,數千年的歷史風云,匯萃了多元而獨特的文化。崖城成為海南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決不是有名無實的擺設,它既具備了無數閃光的珍珠,也具備了似斷卻續(xù)的線索,并且將二者有序地聯系起來了。
從橫向上看,叢書描繪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元惠卿、羅慧穎展示了“天涯黎家人”的風采,朱和春將鏡頭對準了“鳳凰背上的三亞回族”,畢曉華、唐龍波對著“過山龍——三亞苗族”按下了快門,孫令衛(wèi)、葉晨曲則津津有味地凝視著“三亞水上人家”。作為海南島上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是三亞市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黎族,在元惠卿等人的筆下有比較充分的反映。說它充分,一方面是它對黎族的起源、農業(yè)、美食、民居、婚戀、文身、喪葬、傳統節(jié)目、傳統禁忌、文化藝術等作了全面敘述,另一方面是它對三亞黎族與其他市縣黎族作了精細的區(qū)別,正是這種區(qū)別使得黎族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成為一種躍動的生活群體。
從立向上看,叢書宣示了“天涯文化”的應有內涵。叢書的作者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堅守著不同的觀測角度,但是對三亞都懷著同一顆火熱的心。對“天涯文化”有著一樣的癡迷。在他們筆下,你可以讀到與生俱來的熱帶濱海風光,讀到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設成就,讀到難以掩飾的那份驕傲與豪情。更重要的是,你會讀懂歷經千年、融匯八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天涯文化”的應有內涵:在《生態(tài)就是生命》中,你能夠讀懂“生態(tài)”;在《有朋自遠方來》中,你能夠讀懂“絢爛”;在拆除華盛水泥廠的故事中,你能夠讀懂“堅毅”;在“憤怒的老驢”的案例中,你能夠讀懂“包容”——正是這些要素,構成了天涯文化的基本內涵。
二、一串“銅色”的名字
在“天涯文化”的夜空中,有著無數耀眼的星星。叢書以勿庸置疑的方式提示筆者,應當以“銅色”來定義他們的名字,在這里,“銅色”代表堅韌與經典。
對于古代貶官而言,“銅色”意味著百折不撓。武翠琴的《從中原到崖州——歷代貶官在崖州的足跡》,講述了七位貶官的故事,他們是唐、宋、元三朝的韓瑗、李德裕、盧多遜、丁渭、趙鼎、胡銓、王仕熙等。在作者筆下,他們雖遭貶謫,卻不降品格,留下了為后人稱道的業(yè)績與佳作。他們一方面?zhèn)鞑チ酥性南冗M文化,促進了崖州的文化教育、農業(yè)、建筑等事業(yè),另一方面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為后世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他們的精神,正如五公祠對聯所云: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蓋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
對于革命者而言,“銅色”意味著堅貞不屈。紀燕玲、史曉暉、林書喜等人的《紅色天涯》,以六大紅色景點為線索,敘寫了打響紅色天涯第一槍的藤橋武裝暴動,震驚瓊島內外的保亭營事件,被稱為“小小井岡山”的仲田嶺革命根據地等,謳歌了黎茂萱、陳英才、陳保甲,張開泰等英雄人物。還是上述三位作者的《南海長城》,敘寫了以“天涯哨兵”、“女兵海霞”為代表的人民解放軍、人民武裝警察、民兵等的戍邊故事,展現了我軍人的風采,反映了軍民魚水情。這些革命者,以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為“天涯文化”注入了新鮮內容。
對于科學家而言,“銅色”意味著矢志不渝。王亦晴的《衣被天下——黃道婆》,講述了黃道婆對紡織業(yè)的歷史貢獻,黃道婆與水南村、黎族紡織的關系,與黃道婆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等,展示了一位古代科學家的業(yè)績與品格,令人肅然起敬。曾苗、林瑩的《三亞南繁人》,講述了袁隆平、吳旺珠、李登海為代表的三亞南繁人的故事,反映了三亞南繁為中國農業(yè)乃至世界農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展示了堪比“兩彈一星”的南繁精神。而這,也是“天涯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一條美麗的主線
叢書的一大特點,是試圖以“美麗”為紅線來貫穿和統領“天涯文化”。這樣的探索,顯得十分可貴,事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叢書揭示了“美麗之源”。黃晨的《天涯文化的發(fā)祥地》,根據有關專家的考證,敘寫了落筆洞的出土化石和人類遺跡,將海南最早的人類活動定格在一萬年以前。以此為基礎,作者揭示了一萬年前三亞美麗而和諧的自然風光、以及原始淳樸的人類文明。它的重大意義,在于揭示了“天涯文化”的起點,揭示了“天涯文化”的“美麗之源”。“天涯文化”因此有了清晰的起點,有了清晰的起點才會有清晰的延續(xù),有了清晰的延續(xù)才會有清晰的章節(jié)。
叢書揭示了“美麗之流”。“美麗之流”由“物”所承載,也由“人”所承載,更由“心”所承載。作為傳統的文化模式,宗教不僅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再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黃運敬從特殊的角度寫了《三亞人心靈的凈土》。該書從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媽祖信仰以及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六個方面揭示了三亞人的心靈信仰和精神世界。說佛教,涉及它在海南的興起和發(fā)展,三亞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鑒真和尚與詩僧惠洪,佛教文化在百姓中的滲入等。說道教,涉及它在海南的興起和發(fā)展,海南道教文化發(fā)祥地大小洞天,百姓生活中的道教文化等。說伊斯蘭教,涉及它的傳入與發(fā)展,三亞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伊斯蘭教的和諧意蘊等。說媽祖信仰,涉及其起源與傳入,媽祖信仰與儒佛道的關系,媽祖信仰對三亞漁民的意義等。總之,整個叢書由物及人、由人及心,敘說了“美麗”如何從落筆洞出發(fā),歷經萬年延續(xù)至今,并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fā)出異彩。
叢書還揭示了“美麗之果”。“美麗之果”的典型象征就是“美麗之冠”,就是以“美麗之冠”為代表的今日三亞的建設成就。昔日的邊陲小鎮(zhèn),今日已成為享譽中外的國際性濱海旅游城市,成為知名度、美譽度都很高的休閑度假圣地。不必列舉那些名聲遠播的風景名勝,不必列舉那些千姿百態(tài)的高級酒店,不必列舉那些影響深遠的會展活動,也不必列舉那些美輪美奐的美麗賽事。只需要講講手播在《有朋自遠方來》中引述了一段網友的博文,“在如茵綠草的襯托下的紅地毯上,胡錦濤主席和國賓步態(tài)輕盈而又穩(wěn)健,面帶微笑,檢閱著從椰林深處雄赳赳氣昂昂走來站定的三軍儀仗隊,身后是隨風搖動的椰樹和波浪拍岸的碧海……這是我見過的國內接見外賓的最美畫面。”這“最美畫面”2008年4月連續(xù)成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因此成為一個象征:三亞徹底告別了那個“天高皇帝遠”的偏僻小鎮(zhèn)形象,已經以一個著名濱海城市的形象屹立在世人面前。
“天涯文化”從落筆洞走來,它擁有“美麗”的種子;“天涯文化”穿越時空走來,它擁有“美麗”的路線;“天涯文化”從改革開放走來,它收獲了“美麗”的碩果。“天涯文化”還要不斷發(fā)展,它理所當然地要整起一面旗幟,這面旗幟上必然寫著七個大字:將美麗進行到底!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