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寄寄老人”款灰陶牛
元代“寄寄老人”款灰陶象
巡禮“國家文物局調撥海南省博物館入藏陶瓷特展”藏貳
“國家文物局調撥海南省博物館入藏陶瓷特展”中,兩件展品吸引了幾乎每個參觀者駐足,這就是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元代“寄寄老人”款灰陶象、灰陶牛。
的確,你沒有辦法不在它們面前停留———在展廳的眾多古代陶瓷杰作中,它們可能是最“可愛”的作品了———樸素的造型、稚拙的神態(tài)、特別的質地,都吸引著你的目光。
它們有著與眾不同的身世。它們身上,不僅蘊涵著中華陶瓷文化演變的歷史脈絡,體現著古代工匠高妙的陶瓷技藝,折射著一個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趣味;它們還在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今天的人們,我們祖先的精神世界和中國文物曲折多舛的命運。
精致——
粹然含“金玉”之質
故事要從6年前說起。2006年2月,丹麥警方查扣了156件來源不明的中國古代文物,但中國如果想要追回這批文物,首先必須證明它們是我國的被盜文物,還要查明被盜的時間、地點等情況,為丹麥法院的判決提供證據。
而這批文物中僅有的文字,就是灰陶象、灰陶牛上的楷書“寄寄老人”款識。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等人對此開展了專門研究,發(fā)現西安博物院同樣收藏了4件有“寄寄老人”款識的元代陶器,證實了這批文物的確切來源。
海南和西安館藏“寄寄老人”陶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質地。海南省博物館館長丘剛說,“寄寄老人”陶器為灰黑色或灰褐色泥質陶,陶質堅硬而細膩,體現出與其它時代陶器不同的獨特質地。
仔細看你就會發(fā)現,灰陶象、灰陶牛通體為均勻的灰黑色,表面十分細密,雖然沒有施釉,卻呈現出一定的光澤,與一般表面粗糙的陶器截然不同。
宋新潮表示,與“寄寄老人”同時代的元代詩人、學者、政治家王惲在自己的《秋澗集》中,形容“寄寄老人”陶器“粹然含金玉之質”。丘剛認為,這用在灰陶象、灰陶牛上十分準確,看這兩件陶器,就像用金屬或墨玉制作而成的一樣。能把疏松的陶質,做出金玉一般的效果,可見“寄寄老人”的制陶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金末元初詩人段成己在《贈研師寄寄翁》一詩中也對這種特點做出了細致的描寫:“探懷出蒼璧,炯炯光陸離,摩挲湛秋水,隨手生寒漪。”大意是,“寄寄老人”的陶器一拿出來,就像黑色的璧玉散發(fā)出光芒,拿在手里的觸感就好像秋水一樣冰涼。
“君子如玉。”海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章佩嵐說,中國古代對玉十分看重,認為其代表了君子的品德。而具有“金玉之質”的“寄寄老人”陶器,也因此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成為古代名揚一時的制陶大師。
今天,我們還能從實物領略古代工藝大師的精湛技藝,是歷史的際遇,也是海南的幸運。
精美———
古樸獨有“稚拙”之風
目前,國內館藏“寄寄老人”陶器僅見這6件。但與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均為陶豆、陶方瓶、陶方合(都是容器)等實用器不同,海南入藏的這兩件“寄寄老人”陶器將實用功能(初步認定為尊,即盛酒器)和動物造型結合在一起,更為精美,體現出更豐富的藝術價值。這在目前發(fā)現的“寄寄老人”陶器中還是獨有的。
“稚拙。”章佩嵐用這個詞形容灰陶象、灰陶牛的造型特點:“造型規(guī)整,線條簡潔,沒有過多的刻畫和裝飾。用現在的流行詞匯來說,就是把動物表現得非常自然、非常原生態(tài),所以看上去覺得很可愛。”
這一點在歷史文獻中也得到了印證。元代王惲在《秋澗集》中說“寄寄老人”制陶“適用近古之法”,也就是說他的風格沿襲了上古時期陶器古樸自然的表達方式,受到當時人們、特別是文人儒士的喜愛。
段成己的《贈研師寄寄翁》詩同樣注意到了“寄寄老人”陶器的這一鮮明特點,并用非常生動的詩句加以描述:“雖鑿混沌竅,太璞猶未漓,回首銅雀瓦,千載垢有遺。”意思就是,他的陶器做好以后,給人的感覺還像未經雕琢的璞玉一樣,讓人不禁想起著名的銅雀臺上那精美的瓦當,好像繼承了千年前的遺風。
據宋新潮研究,“寄寄老人”陶器在當時就被人們珍藏,而且被認為是繼承了前代呂道人等制陶名匠的風采。據記述,呂道人是宋代一位制作陶硯的名匠,蘇東坡也曾為得到一方他制作的陶硯而興奮不已??梢?ldquo;寄寄老人”在那時的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章佩嵐介紹說,宋代是一個人文氣息特別濃厚的年代,文人的情趣和喜好主導了當時的陶瓷風格,因此宋代的陶瓷制品特別強調古樸、簡潔、典雅的古典主義美感,邁上了中華陶瓷文化的一個巔峰。“寄寄老人”作為宋末元初時代的人,將這種審美取向很好地繼承了下來,受到時人的重視也就不奇怪了。今天的人們,也可以從中看到中華陶瓷文化前后繼承發(fā)展的脈絡。
身世———
坎坷曠達“游戲”人生
“寄寄老人”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站在精美的器物面前,我們不禁懷想……
通過宋新潮的研究,我們有了基本了解:他姓陳,“寄寄老人”是他的號,生活在金末元初;他有可能本來是今天杭州一帶的人,卻不知為了什么原因從江南流落到陜西關中和山西南部地區(qū),曾居住于當時的長安(今西安);這是一位制陶名匠,尤其以陶硯聞名,質地堅潤精致、風格古樸典雅,受到文人儒士的歡迎,也制作鼎等實用器和賞玩器,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研師”(即硯臺工匠)或“甄陶師”。
同時代的文人王惲、段成己分別在《秋澗集》、《二妙集》留下了關于他的珍貴記述。文獻與實物的相互印證,讓我們得以獲得更豐富的歷史信息,進入更廣闊的歷史時空。
他有怎樣的身世際遇?金末元初,正是戰(zhàn)火紛飛、社會混亂的時代。“寄寄老人”離開富庶美麗的江南故土———也許他那直承宋代風格的陶藝就是在那里習得的———去了戰(zhàn)事紛擾的西北,也是因為戰(zhàn)爭嗎?他與段成己等金朝滅亡后隱居的金朝遺民交往頗多,是不是因為與他們有著相似的境遇?
他有什么樣的愛好?研究顯示,他的一大愛好是搜集同時代文人的詩篇,并且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制作的硯臺,雖然頗受歡迎,通常卻是不出售的,而是用來換取文人的詩稿,并編有《寄寄老人陳氏詩卷》(已佚)。
他的生活如何?段成己在詩中說他“歸來飯甑空”??梢?,陶器都用來換取詩稿了,導致他有時還要挨餓,生活并不富足。
他也被人質疑“似高還似癡”———你到底是境界高呢還是傻呢?建議他“不如且置之”??墒撬?mdash;——“翁聞為一笑”———他只是笑笑說,怎可為了口腹之欲放棄詩文呢。
毫無疑問,“寄寄老人”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制陶工匠。宋新潮說,他曠達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和超塵脫俗的志趣情懷,是當時的文人雅士欣賞并記述他的重要原因。
古代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陶藝在士人看來也許只是“游戲”。但“寄寄老人”將自己生活遭際的個中三昧全都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堪稱真正的大師,也讓今天的我們依然能夠領略到他的藝術魅力。
“寄寄老人”無法知道的是,因為對他的研究,確認了丹麥查扣文物的中國身份和確切來源,并為查找具體的被盜地點等情況提供了難得的線索,并使國內博物館所藏同類文物的歷史、藝術價值得以確認。2008年,丹麥法院做出判決,這批文物全部歸還國。今天,它們又被整體移交給海南省博物館。
可以說,是“寄寄老人”款灰陶象、灰陶牛帶著這156件文物回了家,又帶著他們來到了海南“新家”。
去看看它們吧!一尊小象、一尊小牛就那樣靜靜地站在那里,等著告訴你一個古代陶藝大師的故事,也許還有更多的故事……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