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在海邊的草叢中尋找隱瞞的排污口(南海網記者劉麗萍攝)
南海網三亞2月2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劉麗萍)三亞灣全長17.8公里,一直是游客觀光和市民休閑的好去處,但近幾年關于“污水入海”的問題卻屢被曝光,生態環境成為關注焦點。2月24日,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簡稱“藍絲帶”)自主發起“排污調查”公益行動,志愿者們走訪三亞灣沙灘,通過觀察走訪、民意調查、收集污泥、專家鑒定等方式,將為三亞灣出現的“海水泛灰、沙灘變黑”問題尋找治理出路。
海水泛灰 海邊分布著沙灘燒烤酒吧
早上9點,南海網記者跟隨“藍絲帶”的志愿者、環境專家們來到三亞灣。松軟的沙灘上早已聚攏不少游客,或坐或站正在享受清新海風,笑聲斷斷續續的傳來,部分沙灘被柵欄圍起來,里面還配備了涼傘、躺椅,坐在躺椅上放眼望去,視野十分開闊。
迎著海風、輕踏沙子,跟隨著志愿者的腳步向前挪動。一個浪打過來,拍在沙灘上,這才注意到海水的顏色泛灰,仔細一看,烏黑的淤泥裹著海水在沙灘上來回拍打,遠望,四周海水都是一般灰,像一塊臟污的抹布覆蓋在海邊上,走進去,可聞到輕微的腥臭味。
回望,沙灘邊分布著數家木質結構的沙灘燒烤酒吧,營業場所與后廚僅一墻之隔。廚師正在門口的清洗池邊準備燒烤食材,白色管道排出大量生活污水,記者走過去觀察發現,管道污水并沒有沿著水溝流出,水溝是干枯的,似乎水溝下面還有暗道。
據了解,三亞灣附近分布著十余家星級酒店、以及數個居民小區,每年的污水入海總量為千萬噸。由于“三亞灣排水整治工程”待建中,越來越多社會單位和居民私自把排污管接到雨水排水管上,使得部分污水未經處理直排三亞灣海中。
“這邊海水污染問題比較嚴重,海水泛灰是一個預警信號,說明周邊的生態受到了污染。”跟隨志愿者調查的是來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李寒君。據李教授介紹,生活污水排入大海,導致海水富營養化,嚴重者引發赤潮,而一旦引發赤潮,浮游生物會讓海中的大量生物會窒息死亡,生態失去平衡后,最終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沙灘變黑 淺挖30厘米可見深黑污泥
沿著沙灘一直往鳳凰島方向前進,“藍絲帶”的志愿者一邊走一邊在沙灘叢草里翻找,看是否有裸露的排污管道,偶爾會看見一些大圓井蓋,但卻被水泥牢牢地焊住。據一名環衛工人透露:“現在的排污管道都很隱瞞,也不經常排放污水,下大雨的時候就比較明顯。”
在藍海三期正對面沙灘的一處雜草中,細心的志愿者發現了大片青苔,而這里離海邊有近百米,“有青苔的地方就有水”。遂拿出小鏟打挖,挖下去不到30厘米,果然出現了大量的黑污泥,還散發出濃濃的惡臭,志愿者將污泥裝入瓶子,將拿回去做鑒定。
走出去約2公里,細軟的沙子逐漸變硬,最后沙子直接換成了泥土,泥土呈黑黃色,踩在上面完全感覺不到站在沙灘的感覺。據專家介紹,可能因為含有有機質碎屑的污水直排大海,再加上生活垃圾作為食物,這樣一來,海灘上就出現了數不清的小沙蟹,這些小沙蟹每天不停地挖洞,把沙層底下的黑沙翻到上面表層來,使沙灘很快變成了黑色。
宇宙是一名游客,也對海洋環境深感興趣,在聽到志愿者們的交流后,主動走過來攀談,告訴記者:“我四年前也來過三亞旅游,當時跟現在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那時的沙灘更細膩、海水更藍,之前還看見了排水管道長著大口直接露在外面,一到下雨天,污水就往外冒,看見太鬧心了。”
“每個從外地來的游客,都是沖著三亞的環境、氣候、空氣來的,如果連最有優勢的環境都失去了,三亞還有什么讓游客驚喜的了。”李寒君教授提議,三亞市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金,根據不同地段的需求,建立更完備的污水處理工程,讓污水經過處理后再排入大海,保護大海生態環境,此外過濾的沉淀物也可生產為化肥,這樣可一舉兩得。
志愿者跟環境專家交流(南海網記者劉麗萍攝)
沙灘邊上燒烤酒吧排污水(南海網記者劉麗萍攝)
志愿者挖沙取樣(南海網記者劉麗萍攝)
部分沙灘30厘米深就有黑污泥(南海網記者劉麗萍攝)
志愿者取樣的污泥(南海網記者劉麗萍攝)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