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
勺嘴鷸
紅嘴鷗
黑翅長腳鷸 本版圖片均由盧剛提供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有高達61.5%的森林覆蓋率,越冬水鳥應該很多,但10年的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數據顯示,海南歷年越冬水鳥數量竟比不上香港一個自然保護區多,這一現象非常值得探究。
就從一個令人先喜后悲的故事開始吧。
2009年1月,一則令海南觀鳥人為之欣喜若狂的消息迅速在圈子里傳播開來:海南發現了全球最瀕危的鳥類勺嘴鷸!
最先發布這一消息的是英籍觀鳥導游Paul Holt,他受人之托在全球尋找這種全球迄今僅存不到100對的珍稀鳥類。那年春節前夕,他帶著全套設備,終于在海口美麗沙發現了一只勺嘴鷸??上У氖?,如今這里已被填海造地,成為一個高檔樓盤。驚鴻一瞥的勺嘴鷸,至此再也未能在海南被發現。
“海南的越冬水鳥很少,房地產開發或可部分解釋其中緣由,但還有更多的因素。”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駐海南保育主任盧剛認為,海南有高達61.5%的森林覆蓋率,越冬水鳥應該很多,但實際上卻非常少,“非常值得探究。”
不在遷徙主線路上
鳥類萬里之遙定向識途的本領,一直是令人興味盎然的奧秘。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鄒發生教授曾在海南島山區拉網,給一只紅脅藍尾鴝上了環志;翌年差不多同時同地,他再次拉網,又“邂逅”了這只鳥兒。
“全球8個候鳥遷飛區(遷徙路線),3個途經我國。”他說,國際上已知鳥類9000多種,其中4000種是候鳥,“除非發生意外,遷徙的時間、途徑年年不變。”
8個遷飛區中,與海南相關的是跨太平洋的“東亞/澳大利亞遷飛區”。該區從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候鳥來回途經我國東部沿海省份。該遷飛區僅鸻鷸類水鳥就有55種約500萬只個體,每年大規模來回遷徙。
“然而,海南島并不處于候鳥遷徙的主線路上。”盧剛說。海南日報記者留意到,東亞/澳大利亞遷飛區的5條主要線路中,僅有1條從海南島東南側擦邊而過。這條線路北起西伯利亞,一路基本沿著東亞大陸海岸線向南,在珠江口附近越海掠過海南島直達越南中部,再經馬來亞、爪哇到澳洲。
10年的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數據,也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盧剛的說法:統計到的海南越冬水鳥歷年數量來回波動,一般在5000-10000的區間內,“這還比不上香港的一個自然保護區來的多,那個米埔自然保護區統計到的鳥類數量是海南全島的5倍還多。”
然而,這并非唯一的原因。盧剛說,自開展越冬水鳥調查以來,海南水鳥數量和種類都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原因何在呢?
棲息地遭破壞甚至喪失
2010年3月21日,三亞灣上空發生一件怪事。大批白鷺長時間盤旋空中不下,幾度欲停棲,又突然飛高轉向。專家們認為,這種群體行為很少見,很可能與其棲息地三亞河被污染有關。三亞河污染由來已久,雖歷經整治,依然未能根除。海南日報今年1月就曾再次報道其受污染情況。
盧剛認為,環境污染對鳥類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水生動物體內的微量農藥和汽油、柴油等通過食物鏈的途徑在鳥類體內富集,造成鳥類大量死亡和不能正常繁育。他舉例說,麻雀在內地很常見,海南卻很少見,但歷史上海南的麻雀很多,“麻雀的減少可能與農藥的大量使用有關。”
人類與鳥類“爭食”,是破壞棲息地的又一因素。無論是淡水還是咸水水域,很多地方都有大量漁網、漁船,大小魚蝦盡收網底,水鳥們也只能艱難地覓些漏網之魚了。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民航海南管理部門曾統計,2004年1-9月,海南省機場空域飛機遭“鳥彈”事件9起,其中1起就是遷飛的白鷺所為。該部門分析認為,飛機頻遭飛鳥撞擊,原因包括機場周邊鳥類賴以生存的食物減少或消失等。我省的美蘭和鳳凰兩個機場均臨近濕地,其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附近濕地的生態環境。
另一重要原因則是人類開發所導致的棲息地面積下降。“2007年底曾在三亞市區一個魚塘發現3只黑臉琵鷺,現那里已建成一個大房地產項目。”盧剛說,棲息地遭破壞乃至消失,會嚴重影響越冬水鳥的繁衍生息。曾有一段時間,海南大量濕地面積被蝦塘占據,幸而2008年起我省開展了大規模退塘還林活動,收效明顯,但造成的損失已不可彌補。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勺嘴鷸,其遷飛棲息地的減少是其種群減少的主因。勺嘴鷸在西伯利亞繁殖,在東南亞等地越冬,途經中韓等國,其中的重要一站是韓國的新萬錦濕地。2006年該濕地被圍墾,導致勺嘴鷸在遷徙途中無處歇腳,成為該鳥種大量減少的致命一擊。此次圍墾還導致整個區域的鸻鷸類數量下降超10萬只。
人類對鳥類的過度利用
“那只紫水雞狀態非常好,羽毛很漂亮。”香港嘉道理觀鳥專家李國誠講過一個在海南發現世界級瀕危鳥類紫水雞的故事。
2008年1月間,海南野生動植物保護局工作人員和專家們一起搞越冬鳥類調查時,在一家飯店看到有農民拎來1只塑料袋,問店老板要不要收購野鳥。調查組成員打開塑料袋一看,赫然發現是海南從未記錄過的紫水雞。“好險哪!”盧剛說,紫水雞號稱世界上最漂亮的鳥類之一,如今在我國非常罕見。
這是人類對鳥類過度利用的情形之一:捕獵。
“海南捕鳥其實不算嚴重。”盧剛說,其他省份如最鄰近的兩廣沿海,遷飛季節一來,只要有灘涂,就有密密麻麻的迷網(捕鳥的網)。而在海南,他從未看到有人在海邊放迷網。“當然,這也可能是海南水鳥密度很低,沒有捕殺的商業價值。”
鳥類對于人類的利用價值主要有3種。一是取食。例如,金絲燕在我國僅海南大洲島等地有分布,數量極其稀少。由于無序采用,現今該島上只剩下十幾只。
二是藥用。“最典型的是褐翅鴉鵑(毛雞)。”盧剛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毛雞酒有較高藥用價值,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專業獵人從廣東等地到海南島獵毛雞。僅1970-1973年,每年被獵獲的毛雞數量就有200萬只之多。到1998年普查統計時,全島僅記錄到千余只。
三是養寵物。緋胸鸚鵡曾廣泛分布在海南島南部地區,常常十幾二十只一起歡歌覓食,如今卻已難覓蹤跡。
香港中文大學Richard Lewthwaite教授曾說:“百多年前海南的鳥兒很多現在已看不到了。”參考以往的文獻記錄,會發現消失的鳥類包括:豆雁、棉鳧、花臉鴨、羅紋鴨、灰鶴、小青腳鷸、大石鸻、距翅麥雞、黑嘴鷗、海南鳽、黑頭白鹮、卷羽鵜鶘、斑嘴鵜鶘、白頭鹮鸛、禿鸛、紅喉潛鳥、短尾信天翁等。
“但是,海南還是有不少受到良好保護的區域,這些地方水鳥數量和種類都會增長,如東寨港、新盈和花果山莊等。”盧剛還表示,僅用10年的調查資料來對一個地區鳥類變化趨勢做出評價是很膚淺的,但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我們應該可以把調查繼續做下去,使之成為海南群眾性觀鳥活動的一個品牌,也成為觀察海南環境變遷的一個獨特視角。”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