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村敬字塔是儋州最高的敬字塔。
攀步敬字塔刻有對聯:“圣績侔天地、文光射斗牛”。
攀步敬字塔。 本版圖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況昌勛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勛 于偉慧 特約記者 謝振安
海南古塔
瓊之有士,始于儋。由于蘇東坡的緣故,海南儋州自古文風興盛,文人輩出,作為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的“敬惜字紙”的習俗,也在這里生根發芽。“敬惜字紙”是指,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而需放入專門的建筑中焚燒。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儋州已經不再保留傳統的燒紙習俗,但是作為“以拾字紙”的敬字塔依然聳立。
敬字塔,也稱“敬字亭”或“字紙亭”。據儋州市博物館調查,目前儋州現存敬字塔共有24處,主要分布在儋州市中北部至洋浦海邊幾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一般位于村莊的家族祠堂里。
在儋州地區,曾經有一首傳統民謠這樣傳唱:
正月正,掛紅燈;二月二,扎竹刺;三月三,插金簪;…… 八月八,燒寶塔;九月九,熬蓋酒;……
其中的“八月八,燒寶塔”說的就是敬字塔的傳統風俗。據了解,在古代的儋州地區,所有寫有字跡的廢紙都不能隨便丟棄,而是要集中存好,等到了八月初八這一天,由母親帶著家里的學童來到村里的敬字塔前,經過一番禱告之后將這些廢紙放進敬字塔內點燃焚燒,這一習俗寓意著尊重文字的人會得到上天的保佑,家中的學童也會學有所成,最終金榜題名。
建塔敬惜字紙
相傳文昌帝君曾作《勸敬字紙文》,要人們珍惜寫過字的紙張,用完以后要集中焚毀,以免文氣流失。據學者研究,早在宋代中國就已經存在著“敬惜字紙”的習俗。
明清時期,“敬惜字紙”尤為風行,出于對文字的敬畏,古人提倡,一紙一字均須好好珍惜不可浪費,即便是廢紙若寫有字也不能隨意丟棄,須收集起來到特定的地方焚燒。古代各地都建有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建筑,稱“敬字亭”、“敬文亭”、“惜字塔”、“焚字爐”、“惜字宮”等。儋州敬字塔就是其中一種惜字建筑,門楣鐫刻“敬字亭”或“字紙亭”三字,位于儋州王五鎮官田村的敬字塔第三層正面則寫有“敬字惜幣”(幣,帛也。———《說文》)。
至于“敬惜字紙”的習俗何時傳入儋州,沒有考證。目前,在儋州發現最早的敬字塔是建于明嘉慶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的唐宅塔,也就是說,至少在明代儋州已經有“敬惜字紙”的習俗。現在,儋州也已不再保留“敬惜字紙”的習俗,只流傳一個古老的傳說:儒生用過的廢紙和舊書籍是不能隨意丟棄,只能放在塔內或者門洞內進行焚燒。
儋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林彬則認為,宋代文豪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開課授徒,教書育人,“州人始知好學”崇文重教之風悄然興起。敬惜字紙,應該與此有關。與海南其他地方供奉文昌帝君的塔不同,這里供奉中華文明的始祖倉頡和傳播文化的圣人孔丘。位于光村鎮新村村委會糯村的方形三層樓閣式敬字塔,其塔身還刻有“千秋敬仲尼 萬古欽倉頡”字樣。
一個家族一座敬字塔
據儋州博物館調查發現,儋州敬字塔主要分布在儋州市中北部至洋浦海邊幾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一般位于村的家族祠堂前面的一側或村頭的高崗處,幾乎每座祠堂前面原來都有一座。年代最早的始建于明嘉慶二十七年(1548年),最晚的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其余多在清代光緒年間。
張林彬介紹,敬字塔的建筑材料主要為火山巖和淺海珊瑚,其基座大都用石板鋪地,首層實心,二層正面開設拱形小門,門內留有空間,用于盛放紙灰。門楣一般鐫刻“敬字亭”或“字紙亭”三字。塔內中空,兩層之間有石板相隔。塔剎有仰蓮、寶珠、葫蘆、雄獅等多種形制。
相比起風水塔和佛塔,儋州敬字塔顯得袖珍不少。目前,在儋州發現的敬字塔,造型多為方形或八角形,高4至10米,有三、五、七、九層的,其中,以五層占絕大多數。
位于白馬井鎮學蘭村委會學村東南200米的蜻蜓欄地上的學村敬字塔,為方形七層樓閣式石塔,通高約10米,是目前儋州市發現的敬字塔中最高的一座。
學村敬字塔,是用加工十分規整的玄武巖石料建筑而成,主要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塔基座平面近呈方形,用石板砌筑而成,邊長1.48米。塔身分七層,自下而上遞減變小,內為中空。第七層上部近呈廡殿式,頂部飾有一仰蓮寶珠形塔剎。塔身第一層正面開一小拱形門,第二層開一小方形“入紙口”,在第三層正面鐫刻“敬字亭”三字,兩旁為落款。此塔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所地處的學村為清代舉人吳伍全、謝有槐的故鄉。至今,該塔保存完整,結構也比較穩定。1996年的18號臺風將敬字塔周圍的山竹吹倒,壓斷了塔剎,2008年當地群眾進行了重修,破損部分大體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貌。
塔身圖案寓意豐富
儋州敬字塔的獨特之處,還有其塔身雕刻著精美圖案以及對聯,寓意豐富。
我們驅車前往新州鎮攀步村,尋找當地一座敬字亭。該塔構造獨特,用玄武巖雕刻壘砌成,中空,四方八面形式,塔高4.45米,共四層。第二層正面下設一拱形“入紙口”,上刻“敬字亭”,左右豎刻對聯:“圣績侔天地、文光射斗牛”;第三層正面刻有開卷圖案紋。左右兩側均透雕一枚金錢紋;第四層均刻成方形紋。亭剎為圓錐形,剎的四角雕成立體卷草飾物。
張林彬介紹,“開卷圖案紋”象征書籍紙張,寓意子孫文運亨通,“金錢紋”則象征財富。此外,龍、風、瑞獸、如意、卷冊、梅花、芭蕉、葫蘆、蝙蝠、梅、蘭、竹、菊、松、方孔圓錢等都是儋州敬字塔常見的紋飾,且都有一定的寓意。芭蕉意喻“子承大業(因芭蕉葉大,取其諧音)”;葫蘆籽多,取其諧音“多子多孫”;雞和鹿的組合,取其高官厚祿、升官發財;瓶,象征平平安安等。
在儋州發現的敬字塔有5座與攀步敬字亭一樣刻有對聯。有的是對讀書人、文字的尊敬。如攀步敬字亭上鐫刻的“圣績侔天地、文光射斗牛”;位于木棠鎮大域管區長老村口的四方形三層樓閣式石塔亭,左右陰刻對聯:“百代圣賢高仰止,千秋文字發馨香”;又如木棠鎮官屋村四方形三層樓閣式敬字亭,二層“入紙口”旁雕有“盤花”浮雕及對聯:“中掩六經余味,上化五色煙云”;洋浦新都居委會西井村的字紙亭鐫刻的對聯:“幸有六經藏魯壁,休將一矩認秦坑”。
還有些對聯則是寓意后代子孫文運亨通,如位于木棠鎮道南村委會道南村四方形三層樓閣式字亭,刻有對聯:“雙字皆開前圣力,余灰宜博后人心”。
(此稿參考了儋州市博物館相關資料)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