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中山路,韓翠瓊在作畫,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游客觀看。本版圖片均由南國都市記者 劉孫謀 攝
栩栩如生的畫,讓小朋友贊嘆不已。
葉保龍在畫畫,身后是“炭畫世家”牌匾。
■南國都市報記者林瑩
古老的炭畫在海口騎樓老街生存了一個多世紀,這個民間技藝在時代的沖擊下,路在何方?今年年初,騎樓老街修繕一新后重新開街,老街炭畫師韓翠瓊、葉保龍母子借著這股子新風,為炭畫做著最后的一點“突圍”,讓年輕的臉孔走進炭畫……
如今兒子用舊炭筆畫出青春歡顏
中山路81號,“炭畫世家”一寸見方的鋪門口被圍擠的人群遮蔽得有些暗淡。來要畫的有口音濃重的東北游客,也有眉眼清秀的文昌女孩。2月17日,是中山路修繕開街后最熱鬧的一天。
韓翠瓊那夾雜著銀絲的小卷發,一副細長得幾乎框不住眼睛的金絲眼鏡,讓她迅速與背后的人群區別開來。
鋪里的年輕人叫葉保龍,是她的兒子。葉保龍正忙著用手機給來客拍照,再畫成炭畫。畫架上,一幅少女炭畫幾乎完成。
騎樓老街古老的炭畫館所畫的從來都是蒼老而肅煞的面孔。上個世紀以來,炭畫多為遺像,而這位32歲年輕炭畫師的炭畫里,卻是一些時尚的街拍女孩,滿紙燦爛如花的笑顏。
“這個唇的顏色要加深一下,女孩子都喜歡紅一點。”韓翠瓊從筆筒里抽出了畫筆,沾了一點紅色的炭粉,輕巧地涂抹開來。“媽,你不要加!”葉保龍轉頭看到母親的“修飾”,喊了起來。
韓翠瓊停下了筆,她和兒子之間有過很多切磋,也有過很多“分歧”。
最后,葉保龍還是堅持擦去了母親增加的那一抹紅。他認為,自然真實的炭畫,才能吸引現代人的眼球。
“他畫得比我好!”韓翠瓊莞爾一笑,說,葉寶龍畫炭畫就十幾年,卻超越了她這一輩子的成就。這門手藝也成了聯系韓翠瓊母子的另一種“血脈”。三代炭畫人,在這條共同棲息的百年老街上完成了技藝的交接。見證了古老炭畫在沿承發揚中碰撞出的火花。
當年她接過父親衣缽成炭畫傳人
韓翠瓊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老街。
“離不開,我怕離開了,那些要畫炭畫的人就找不到我們了。” 這個“我們”,指的是父親、她,還有兒子。
炭畫帶來的快樂,像父親播撒的一顆種子,很多年前就種進了她的童年。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炭畫在海口剛剛興起,老街新華路、中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許多畫師在畫炭畫。在那個還沒有普及相片的年代,一個人一生臨末了,能求到一副逼真炭畫實屬難得。
當年,20多歲的文昌錦山青年韓冠平闖蕩海口,在海口市工藝美術社謀得了一份工作。他邊打雜邊自學,幾年后畫藝突飛猛進,尤其是炭精粉畫。他筆下惟妙惟肖的齊白石頭像,讓外地游客和外國朋友大為驚嘆,成為老街一支“好筆”。
當年看瓊劇是老海口人最時尚的消遣。韓冠平就是給瓊劇舞臺畫人工布景的人。韓翠瓊說,那時他們住在一個20多平米的平房里,父親把布景布掛在墻上,架著梯子站在上面畫。父親畫素描,她和兄弟姐妹拿著刷子上色,一家人有說有笑。
韓翠瓊16歲那年,韓冠平第一次讓孩子知道,這一門手藝是一家子未來的生存之路。韓翠瓊決定跟父親學炭畫。
學畫的過程是艱難的, “差一筆都不像。”韓翠瓊說。有一次,因畫的不像遭人退畫。盡管憤憤不平,她還是想明白了一件事———炭畫對于那些已離世的老人來說,是他們是留給親人最后的念想,如果不像,家人怎么接受呢?從此,她更加努力地學畫。
韓翠瓊說,作一幅炭精肖像,只需要3—4個小時,但要畫一幅生動的肖像炭精畫,需要3—7天的時間。耐心,是炭畫人最大的能耐。很快,她的炭畫技藝得到了認可,聲名遠播。
有一位臺灣來的游客,拿舅舅的相片來畫母親的遺像,因為他母親沒有留下相片。韓翠瓊思忖一下,根據他舅舅的長相以及家人的描述改畫出來。拿到畫像后,客人贊不絕口。那時起,韓翠瓊才覺得自己名副其實地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了炭畫的傳人。
第三代炭畫傳人體味著艱難與堅守
新華北路60號,韓翠瓊的家就在老街深處。13年前,兒子接過了韓翠瓊的畫筆,成為這個家里的第三代炭畫人。
幾枝禿筆和一盒炭粉,外公和母親并排作畫,一個個炭精人躍然紙上。這是幼年葉保龍常常在家里看到的光景。
多年后,在新華北路的街邊,人們常常能看到年輕的葉保龍,他支著簡陋的小攤賣炭畫。后來,他成為了炭畫界九宮格制圖畫法傳承人、放大尺制圖畫法傳承人及克隆制圖畫法創始人。但即使是這樣的響當當的名號,也難以抵擋炭畫在老街日漸落寞的身影。
過去有許多人專門到老街找炭畫師給過世的老人畫遺像,每年清明和重陽,不少人還拿著祖先們陳舊的遺照來換“新容”。如今,這樣的顧客也越來越少,影像數碼充斥街頭,炭畫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2005年,老炭畫人韓冠平去世了,他一直畫到了80多歲。
作為靠堅守去傳承一門技藝炭畫人,其間的艱難,沒有人比韓翠瓊母子心里更清楚。“有一年,我實在撐不下去就跟自己說不畫了。”韓翠瓊說,后來又重新拿起畫筆,因為“這不僅是維持生計的手段,更多是一種情感。”葉保龍說,小畫攤經營不下去的時候,他就去跟朋友賣手機。“我的內心也很糾結,做下去很艱難,不做,這又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行當。”
在韓翠瓊的炭畫館里,只剩下絕無僅有的兩盒彩色炭粉。“廠家已經不生產了。”韓翠瓊說,以后就只能畫黑白的了,炭畫消逝的印記一點點刺痛她的內心。
勇敢嘗試:坐待命運不如尋求“突圍”
與其坐等炭畫的命運,不如積極“突圍”,母子二人在做著各自的嘗試。
韓翠瓊在網上結交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友,她自己建立論壇,跟大家切磋交流,并組織了一些小畫展。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炭畫,葉保龍嘗試改變“畫風”,用了比較快速的畫法,追求自然清新的風格,揉進了素描的痕跡,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入畫”。他說只有這樣,炭畫在當下才會有市場,才會勃發新的生命力。
騎樓老街中山路修繕后,韓翠瓊母子的炭畫館搬到了這里。許多游客把自己的照片送進了炭畫館,一度沉寂多年的老街炭畫又迎來了一絲生機。
唯一支撐著韓翠瓊、葉保龍母子的,便是他們店鋪里掛的牌匾———“炭畫世家”。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