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妇荡岳丰满交换做爰,九色网站入口,国内精品久久人无码大片,啊啊啊啊慢点插免费视频

首頁 > 海南省民俗風情(組圖)
海南省民俗風情(組圖)
來源:     作者:林可婷    2014-02-26

  黎族跳竹竿

  海南省,簡稱“瓊”,陸地面積3.4萬平方公里,是僅次于臺灣的中國第二大島。也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被稱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塊未被污染的凈土”。島上四季常青,森林覆蓋率超過50%。海南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兼具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五大旅游要素,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海島自然風光。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畬、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的音樂歌舞

  據(jù)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于世,民風質樸、敦厚。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qū)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在樹的空隙處有用竹籬笆圍成的小地方,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shù)目多小表示情意的厚薄。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聚居在海南島中部山區(qū),勤勞勇敢,能歌善舞,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黎錦文化。“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yè),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并約好來年農(nóng)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xù)。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jié)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zhèn)中方,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聰慧機智的黎族人非??釔垡魳?,滿山遍野的樹枝樹葉也成了他們的樂器。勞作主余,聚集一處,摘片樹葉便能吹出美妙的樂曲,和著舞蹈的節(jié)奏,其樂融融。山蘭稻成熟之時,他們在山蘭園中建起茅寮,砍原木二截懸掛,一根為“叮”音,一根為“咚”音,成了叮咚樂器。敲叮咚。時而明快活潑,如山溪水淙淙,時而急促,如狂風撼山林。夜闌人靜之時,在“隆閨”中,心靈手巧的黎族少女,持一竹簫吹起了美妙動聽的鼻簫,向小伙子傾訴衷腸而每逢慶豐收、賀新婚、遷新居、祭祖先時,人們敲起銅鑼,擊響黎鼓,跳起“招福舞”和“平安舞”,鼓聲點點,憾人心魂。

  黎族的樂器均就地取材,除以上列舉的,還有口弓,黎語稱“改”,鼻簫是女子向心上人傾訴衷腸所用,而黎族小伙子則常常彈口弓向心愛的姑娘傾吐愛情。洞簫,為竹制吹奏樂器,僅鋼筆長短。閑時,小伙子會拿出洞簫吹上一曲,自得其樂。“利咧”,黎語叫“德壘”,也是黎族富有特色的樂器,黎族男子有時上山打柴或看守山蘭稻,寂寞時,摸出“利咧”,一曲既盡,心情已舒暢。不單是音樂,對黎族這樣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來說,舞蹈更顯得重要。無論是結婚、建房、歡度佳節(jié),農(nóng)閑娛樂或是進行宗教活動。黎族人民往往少不了用舞蹈來表達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這些舞蹈常常從勞動生活中得來,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如《竹桿舞》、《舂米舞》、《戔鈴雙刀舞》、《打碗舞》,《鑼鼓舞》等,還有些是宗教活動中的舞蹈.如《年舞》、《招福舞》、《捉鬼舞》、《跳娘舞》等。《舂米舞》是由黎族婦女在舂米活動中演變出來的。她們手持木杵舂米,木杵撞擊著臼沿,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響聲,“咕一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咕咕叱!咕咕叱,”身體隨著節(jié)奏擺動,形成優(yōu)美舞姿,表現(xiàn)了黎族女子勤勞、溫順和柔韌的性格。《打柴舞》更是別具特色。每當黎族的三月三,或是慶豐收時,人們便聚會于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兩隊,一隊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種,一隊跳竹竿,持竿一隊把竹竿有節(jié)奏地打擊,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間,敏捷地跳躍,并瀟灑自如地作出各種優(yōu)美的動作。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唱出“嘿!呵嘿!”場面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黎族舞蹈歷史悠久,曾被謫貶至海南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寫詩形容過黎族的舞蹈“彎舞與黎歌,余音猶杳杳。”

  黎族人崇尚自由戀愛,婚姻有很大的自主權,往往還帶有一些原始社會的遺風。黎族女子長到十四五歲,父母就會給她們搭“隆閨”(即小茅屋),讓她們獨住。每年三月三,黎族男女青年都會結伴游于郊野,對唱情歌。通過對歌,她們從中考察對方的才智,選中了意中人,便將他引到“隆閨”這愛的小屋中來。年輕人可以在這里談情說愛,互贈信物。女子送給男子一條親手織染的五彩腰帶,男子送上自己磨制的骨雕或銀飾,他們用這些來表達各自的心靈手巧,勇敢智慧。男女雙方戀愛有一定基礎后,由男方向女方提出婚姻的請求,以體現(xiàn)出女子的高貴。這時,男方就會派一位親屬或朋友到女方提親。提親的人到女方家時,先是拉拉家常,說些客套話,見機才說出婚配之事。女方家長多會征求女子的意見,他會對提親人說“你問我女兒吧!”女子聽了說“雙親覺得好我就嫁。”這就表示女方同意了,如不同意,就答:“我不想嫁人,對方送來肉我也不吃。”提親人聽了會及時趕回男方家傳達女方的意見。走向山林野地,在黎村之中,您會看到一座呈烏蓬形的茅屋,這就是黎族的船形屋。船形屋中設有間隔,屋頂側面開有天窗,門內(nèi)設有三石灶,灶旁置水缸,前門屋背有放柴火的雜間。屋內(nèi)還劃定主人位置,鋪設著自編的席子,船形屋冬天暖和,夏天少蚊子。在這樣的屋子里住著,臥聽山風獵獵,似有在船上的感覺。

  黎族船形屋

  人們驚奇的是,黎族深居于深山之中,宅居卻為何如船狀,這里還有個傳說!很早以前,南海有個俚國,國王有個公主叫丹雅,丹雅嫁了三個丈夫,而三個丈夫都死了,國中的人們認為她是掃帚星下凡,要求國王處死她,當時,丹雅公主已身懷六甲,國王不忍,于是將她流放了。丹雅公主乘船飄流在海上,不知過了多少天.被風吹至海南島,上岸后,她把船拉到岸邊,又將船翻扣,用茅草覆蓋在上面,演變成后來的黎族船形屋。丹雅此后在島上定居,成了黎族先祖。

[page]

  黎族飲食習俗

  黎族竹筒飯

  黎家人熱情好客,待客總要拿出自己最好的食品,如肉質鮮美的黃牛肉,芳香的竹筒飯,風味獨特的“南殺”,山蘭米酒更是必不可少的。黎家人好喝酒,山蘭米酒家家都有釀制,是用自家山蘭稻米釀制的,味道醇香可口,又稱酒蜜,濃而不烈,極富有營養(yǎng)。黎家人喝酒很是暢快,如客人不爽,他們會認為是看不起他。喝酒一般分三巡:一巡,黎家同胞敬酒,主人把酒舉在頭頂上,說“喝了這碗酒我們便是朋友了。”于是仰起脖子,酒碗見底。一碗酒下肚后,大家便愉快地交談起來,如有什么話,什么要求,趁著這時的酒興盡管說出來,否則,酒醉后再說便無效了。黎家有個古老的規(guī)矩:“醉酒說話不算數(shù),酒前一言諾千金。”第一巡酒過后。便可盡情暢飲,互相對飲。每次敬酒,必須一飲而盡。如酒量不大,純樸的黎家同胞也不會勉強,你被灌醉,當眾出“丑”,大家也不會看低你,反而覺得你夠朋友。喝到高潮,也就是酒過三巡之后,歡樂的黎家同胞會在似醉非醉的時候,趁著酒興,即景自編自唱起黎家山歌,這時,你會被這場景所感動,醉倒于歌海之中。

  當年蘇東坡居儋州時,常常與當?shù)氐睦枳灏傩沾虺梢黄?,純樸善良的黎族同胞把他尊為上賓,請他喝酒。蘇東坡喝了黎家蜜酒,趁興寫下一首詩: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頭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來訪的客人,如遇到剛開壇的新酒,主人會把幾支竹管插入酒壇,與客人一同吸酒飲用,那酒味醇香無比,不僅是黎家酒香,黎家人主客同吸兄弟般的情誼,更是讓人陶醉。

  在海南苗族約有6萬多人,分布較散。據(jù)說,海南苗族來自廣西,源于瑤族,是明朝時作為軍隊調入海南的。又傳,苗族進入海南是因避戰(zhàn)亂逃來的。過海時,有鄧、盤、蔣,李、陳五姓人家,共乘一只帆船渡海,在中途遇上風暴。是一只大鳥飛來,將船引出了旋渦,他們才到了海南島岸邊,這一天,恰好是農(nóng)歷三月三日。五家人上岸后散居各地.相約每年三月三日相聚以作紀念。三月三日也成了海南苗族同胞的重要節(jié)日。

  海南苗族風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與黎家人一樣,盛裝歡慶節(jié)日。各家還制作五色飯,(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紀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飯是苗族人將山蘭稻米,分別用桑等植物葉浸染成黑,紅、綠、黃四色米,與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海南苗族許多生活習俗與黎族有相似之處,不過苗族人信基督教,而黎族人信鬼神。

  傳統(tǒng)的苗族男裝大襟短衣,襟向右開,顏色多為藍、黑色?,F(xiàn)在,男子的服飾已基本與漢族服飾一樣。而苗族女子的服飾就顯得精美了。

  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苗族婦女的頭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黑布尖頂帽,帽底下有墊頭,墊頭上繡有精美的花紋。制作別致,深藍色的繡著花邊的尖頂頭巾套在外邊,帽后垂下一根紅帶長及腿部。另一種是小花帽,這種花帽在平常農(nóng)閑、休息時,她們都愛戴,是平頂式的,做工精美,繡有花紋。

  苗族婦女很少戴耳環(huán),盛裝時才戴,手飾和腳飾也很少,沒有戴頸圈的習慣。苗族衣服以深藍及黑色為主,配以紅色的腰帶,下裝是一條過膝的短裙,兩側有疊縫,疊裙上有美麗的圖案,均是臘染而咸。小腿上,是一條長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兩條1米的紅色彩帶。打腿時,先用綁腿布纏繞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帶結成菱形將綁腿布綁緊,彩帶頭的紅色彩絲團垂飄于小腿之上,遠看似一團火球,與上裝搭配十分和諧。

  苗族的婚戀習俗與黎族有所相似。三月三,也是苗族男女擇偶的日子。這一天,男女青年盛裝來到山坡上,對唱情歌,相中的,可以一同夜游。男女初次交友,一般都不會告訴父母,等到戀愛關系確定后,便由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說親,雙方父母開始商議結婚條件,女子如無兄弟,男方必須來女方家入贅,直至二老喪終;如有兄弟,男方也必須入贅二、三年,因為在苗族人看來,女婿入贅是報恩,不能省免的。

  苗族的婚禮,分別在男女所在村寨分兩次舉行。一般先在女方舉行。新郎來到女方村寨時,往往要受到許多刁難。如女方村寨中的男女老少排隊在村口,和新郎對歌,對了歌才能通過。新郎還要向人們?nèi)?ldquo;開路錢”或散發(fā)喜煙,有的村寨的姑娘故意在村口拉起繩子,新郎必須向姑娘們交“開寨費”才能進入。人們還會一路上向新郎敬酒,讓他不勝酒力,出洋相取樂。進入村寨后,新郎一行人便選定村中一“落腳點”,等待舉行迎親儀式。

  傍晚時分,女方家舉行隆重熱烈的迎親儀式,村里的小伙子姑娘們身著盛裝,夾道歡迎送親隊伍。在粉槍和鞭炮聲中,新郎與送親人員在媒人帶領下,步行到女方家門口。而后,席地擺酒慶賀,這是婚禮的高潮。婚禮完畢,男方便到女方家入贅,女婿必須勤儉持家,孝敬父母。從此,開始新的生活。

  海南回族民風

  三亞市區(qū)乘車前往天涯海角,沿途經(jīng)羊欄鎮(zhèn),會看到一幢具有阿拉伯風格的建筑,宏大優(yōu)美肅穆,那就是海南穆斯林清真寺。三亞市羊欄鎮(zhèn)是海南穆斯林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回輝、回新兩個村莊,約有6000多人。據(jù)史學工作者考證,海南穆斯林是占城(現(xiàn)屬越南)來的阿拉伯人后裔。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在與當?shù)孛褡褰煌?,接受了當?shù)孛褡逦幕直A粼忻褡宓奈幕?,形成了獨特的習俗?/p>

  三亞回族人講回輝語,這是揉合當?shù)乩枵Z、邁話方言和原民族語言的一種方言,在我國回族中是十分獨特的?;刈迥凶拥姆椗c當?shù)貪h人穿著打扮無異。女人服飾卻仍保留著唐宋時代婦女服飾遺風,富有特色。她們頭戴大花彩色毛巾帽,以斑布為衫,紐扣從頸部沿上身右側開,一般為8個,別具一格。她們崇尚黑、綠、藍、白色,不喜歡花紅色?;刈鍕D女聰慧,善做生意,在???、三亞街頭常可看到她們活躍的身影。

  回族男女嗜好檳榔,男女訂婚時要送檳榔。訂婚后,男方征得父母同意,選吉日送1200個檳榔到女方家作訂婚禮,這是回族人保留海南當?shù)貪h人的古婚俗。同時,男方還要送給女方父母八百斤掛面以及其它禮物為彩禮,彩禮交定后,雙方父母共議婚期?;槠谝话銥槲逄?,首天,男女雙方分別在家中搭一個帆布的迎賓堂,舉行“升帆”儀式。新娘則要邀請全村婦女前來洗頭,傍晚時分,鳴爆竹.慶祝新婚。第二天,親朋好友回請新娘、新郎。男賓請新郎,女賓請新娘。第三天,新娘家款待前來祝賀的賓客。第四天,新郎邀請全村人來作客,并組織迎賓隊,前往女家迎親。迎親隊伍由新郎哥哥帶路。新娘出門戴黑面紗,哭泣著向父母告別。新娘過門后,新郎家請阿訇為新人主持婚禮。晚上,親朋好友相聚慶賀,十分熱鬧?;槎Y的第五天,新娘一大早就起來,打掃院落,下廚為炊,款待夫家兄弟姐妹,希望受到夫家的歡迎,此宴請也標志著婚禮結束。從此,新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page]

  海南的節(jié)日

  冼夫人文化節(jié)

  冼夫人文化節(jié)場景

  除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外,在海南還有許多底蘊深厚的節(jié)日。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五的元宵夜,在??谑械母且粠e行風情獨具的換花節(jié)。這個節(jié)日歷史很悠久,據(jù)說開始建省辦于唐代的貞觀元年,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但是,從前換的是香,意在香火不斷。海南特區(qū)后,傳統(tǒng)的換香變成了新潮的換花,形成了凝聚友誼、美好、幸福、歡快為一體的新的娛樂形式。最近幾年,換花節(jié)活動的規(guī)、范圍越來越廣,農(nóng)歷正月十五之夜,海口市區(qū)花燈齊放,人流如海。數(shù)萬人、尤其是青年人手持鮮花,形成了一支換花大軍,換花者有中外游客當?shù)仡I導,更多的是居民,換花者心理因人而異,游客們體驗獨特風情,領導們與民同樂,老年人通過換花尋回美好的回憶,青年人則把換花節(jié)當做交朋結友的大好時機。古老的換香節(jié)在新時代已被人們賦予新的意義,如今的換花意在新春祝福之間傳播浪漫和溫馨。

  海南冼夫人文化節(jié)以前稱為軍坡節(jié),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六至十二,也就是當年冼夫人出兵平亂的日子,??谑行缕乱粠мr(nóng)村舉行鬧軍坡活動,模仿冼夫人當年的出兵儀式以為紀念,這成為在海南相傳1300多年的鄉(xiāng)情民俗。在這個節(jié)日期間,還演出瓊劇和舉行盛大的廟會,當然也有很多人到冼夫人廟敬拜,求保福平安,新坡鎮(zhèn)的冼夫人廟出建于明朝,是海南現(xiàn)有冼夫人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近年得到重新翻修。2002年,海南省旅游局幫助當?shù)卣陀嘘P部門,將鬧軍坡策劃和改造為冼夫人文化節(jié),剔除活動中的迷信色彩,發(fā)掘出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如今的海南冼夫人文化節(jié),有舞龍、舞獅、武術表演、裝軍游行、瓊劇和各種民間文體活動,在廟會上,出售各種地方小吃,而冼夫人的令旗成為最受歡迎的紀念品。

  海南擁有這么多民俗文化和特色節(jié)日,我們當然要讓它們發(fā)揮出優(yōu)勢來,因此才產(chǎn)生出相應的旅游產(chǎn)品。坐落于五指山市北面的牙蓄嶺上,1986年建成開放,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海南目前最大的民族的博物館,這座具有民族特色四合院式建筑,雕梁畫棟,古樸壯觀。院內(nèi)辟有6個主展廳和2個機動展廳以及民族工藝商場和工作室。各展廳分別展出各種文物、民族民俗物品、歷史圖片和資料,反映了從新石器時期到海南解放的各個歷史階段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風土人情,以及他們同漢族、回族人民共同發(fā)展、建設海南的歷史。1994年初,由19塊花崗巖加工而成的高4.41米、寬4.79米、總重40噸的大型石雕——海南第一龍門,在博物館迎賓大門落成并向游客開放。

  水滿是黎語,有至高之意。水滿鄉(xiāng)是海南地理位置最高的鄉(xiāng)。該鄉(xiāng)的水滿村位于五指山下,是一個黎族自治村,全村僅70多人。村中清晰可見五指山主峰。村旁幾棵巨樹下面,是以賞五指山主峰的絕佳之處。水滿河在村旁蜿蜒而過,河畔千年古榕郁郁蔥蔥,樹下,河中,巨石狀若千年壽龜。海南省旅游局將該村作為對口扶貧點,刻意針對其作為體現(xiàn)真正黎族風情,展現(xiàn)黎族文化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色旅游點。來自北京的心連心藝術團曾在該村演出,并通過中央電視臺將這里的青山綠水獨特文化氛圍傳揚天下。水滿村自然環(huán)境保存的很好,民風極淳,人們生活閑適,知足常樂。每年,都有好多專家學者來考察黎族文化,觀察村民生活狀態(tài)和研究村民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黎族跳竹竿

  是黎族最富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過年過節(jié),黎族同胞便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歡聚在廣場上,跳起"打竹舞"來,跳竹竿時,8跟長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開一合,隨著音樂鼓點的節(jié)奏,不斷地變換著圖案。由4-8名男女青年隨著或快或慢的節(jié)奏,在交叉的竹竿中,靈巧、機智、自由地跳躍,當竹竿分開時,雙腿或單腳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攏又急速躍起,并不時地變換舞步做出各種優(yōu)美的舞蹈動作,參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邊跳舞一邊由小聲到大聲地喊著:"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熱烈氣氛。   黎族婚俗黎族青年的婚戀別具特色,按照黎族習俗,村子里的姑娘長到十六歲,就要搬出父母的住房,單獨住在離父母不遠的閨房內(nèi)。閨房多為茅草房,內(nèi)放一張大床。住進閨房的姑娘便開始了自由戀愛。年輕的小伙子可以隨意到閨詞語民姑娘聊天、玩耍,姑娘喜歡上的小伙子就留宿房中,不喜歡就讓他離開。被姑娘逐喜歡上的小伙子經(jīng)閨女房的自由戀愛之后,由父母正式上門提親。提親時要帶上一些姑娘愛穿的衣服和檳榔。檳榔是求婚最重要的禮物,帶少了姑娘家會不滿意。等到正式舉行婚禮時,十分熱鬧,有伴娘與伴郎山歌,有新婚夫婦在歡樂聲中飲幸福酒,還有"逗娘"活動,全村人殺獵宰羊在一起慶賀。

  鼻簫的動人傳說

  鼻簫是海南黎族喜愛的古老樂器之一,是用五指區(qū)特產(chǎn)的白竹制用而成。簫管約60厘米長,兩端各有一小圓孔,距兩端約10厘米處也各有一小圓孔,共有4個小孔,可以奏出7個音節(jié),為適應鼻孔運氣吹奏,簫身很細,直徑只1厘米左右。鼻簫音質很好,曲調優(yōu)美,別具一格。關于鼻很簫的產(chǎn)生,還有一段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愛了。臨結婚之前,這位姑娘到檳榔園采檳榔,被峒主發(fā)現(xiàn),被抓起來,峒主硬迫著姑娘嫁給他。姑娘不允,便被關起來。小伙子找了十天十夜,終于發(fā)現(xiàn)姑娘被關在密林中的一個小洞里。兩人無法相見,小伙子只好唱歌傳情。峒主知道后,又把小伙子抓起來,割掉舌頭,發(fā)配到一個荒遠的山林里,過了一個月,小伙子又在山洞邊出現(xiàn)。他砍 了一節(jié)白竹,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戀之情。姑娘心領意會,感動不已。后來,小伙子被峒主抓去處死。死前托人將鼻簫轉交給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伙子墳前,悲痛欲絕,把小伙子生前吹奏過的鼻簫曲吹奏了一遍。然且,姑娘懷揣鼻簫,長眠在小伙子墓前。以后,鼻簫便一代又一代傳下來。

[page]

  海南民俗:黃流花燈

  黃流花燈”是元宵燈的一種。早年的黃流花燈,由于沒有史料記載,究竟是從哪個年代開始形成的,民間說法不一。比較一致的答案是:黃流花燈始于清朝咸豐年間,起源于元宵鬧花燈節(ji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黃流花燈開始時是人們?yōu)閼c賀家中添了男孩而扎起小燈籠,并懸掛起來作為家中添丁的吉祥物。不管哪家兄弟多與少,凡是元宵燈會前一年內(nèi)誰家出生一個男孩,都會制作一盞燈籠;生兩個就制作兩盞,依此類推。燈游結束后把燈籠掛在家中,直至破舊為止。當時,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中一般都有好些個叔伯及兄弟,如是某一戶人家新年里掛出6個、8個甚至10來個小燈籠,也是不足為怪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花燈的制作水平日漸提高,并且逐漸形成相互攀比技藝之風。人們也不滿足于單門獨戶地懸掛燈籠,于是便出現(xiàn)了先是以家族、后來是以村坊為單位的元宵燈籠、燈車(早年是牛車運載)環(huán)村游。

  過去燈游時,人們用轎子抬著自己崇拜的“驅鬼神保平安”的木質關公雕像,牛燈車和手持燈籠的隊伍風風火火,鑼鼓聲、鞭炮聲此起彼伏,夾道歡呼的人流蜂擁而至,喜慶的場面蔚為壯觀。當時流傳的一個說法:“今歲村里(生)男多少,元宵春游燈籠知”,就很形象地反映了“黃流花燈”當初的景況。燈車與燈游,也成為黃流花燈區(qū)別于其它地方元宵燈的兩大特色,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元宵燈節(jié)中極富地方特色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和民俗風情。

  由于歷史上的黃流花燈帶有“重男輕女”、“游燈不出村”等封建迷信色彩,在解放后曾因“破四舊”而中止了近30年。直到1980年,在當?shù)攸h委、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重視下,著重對傳統(tǒng)的花燈設計及制作進行大膽革新,重新組織了一批熟諳花燈制作的老燈人,集中進行了以“主題鮮明、內(nèi)容健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tǒng)一”為宗旨,以花燈與燈車的設計制作和內(nèi)外裝飾為主要“攻關”內(nèi)容的“藝術創(chuàng)作”,使得黃流花燈元宵游這一民俗活動得以全面“復蘇”,并且每隔兩三年舉辦一次“燈展燈游”活動,一直延續(xù)到今。早期的黃流花燈,一般都是以油燈飾和燈籠為主。油燈飾就是將玻璃瓶割去上頭一半,制作成能擋風的“風燈”,然后倒入一些海棠油或花生油點燃透亮便可。而牛車燈卻是先將若干盞玻璃“風燈”予以設計造型,并固定在木板上,再配飾以各種顏色的紙花,用牛車拉載進行燈游。

  早年的黃流花燈,題材比較單一。除了最初的展示“今歲村里(生)男多少”、祈求“丁財兩旺”之外,后來也逐漸融入了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吉慶祥和、平平安安等內(nèi)容。

  在黃流花燈史上鼎鼎有名的是20世紀40年代的一盞“龍燈”:當時由黃西村老藝人陳月花等陳氏幾兄弟聯(lián)合制作的這盞“龍燈”,長達30余米,是用竹子、紅絲布和100盞風燈扎成的,特別是固定在龍鱗片上的一盞盞發(fā)亮的風燈,在龍全身披著的紅絲布的襯托下,熠熠閃爍,煞是好看,在當年的元宵燈游時,傾倒了所有觀眾。這盞有名的“龍燈”,是當年的陳氏兄弟為慶??箲?zhàn)勝利,趕走了日本鬼子,展示我們是龍的傳人而特別制作的,它體現(xiàn)出博大的愛國胸懷,是黃流花燈歷史上第一次思想性強、藝術性高并且大型精巧的花燈制作。

  黎族紋身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tài)文化。但是在現(xiàn)代文明沖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著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tài)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tài)黎族文化刻不容緩。

  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chuàng)性文化現(xiàn)象。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

  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文中說漢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tǒng)?!端?jīng)注》轉引晉王范所寫《交廣春秋》中就提到當時海南黎族“披發(fā)雕身”,宋代趙汝適在《諸蕃志》中提到“婦及笄即黥面頰”,明清時期文獻中有關黎族文身的記載就更多,更為詳細,有的文獻中還繪有文身的圖像。

  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

  紋身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目前,黎族黥身紋臉的傳統(tǒng)漸漸淡化,九十年代后這種習俗已經(jīng)根絕。目前只能在偏僻的黎寨中老年婦女中看到這種習俗的遺風。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年青女子幾乎不再去紋身,手藝也已在失傳,只能在歷史中去回味了。2005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目前,海南省政府正在向國家文化部門申請將黎族文身文化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黎族紋身的起因,民間有許多說法。在黎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泛濫,老先與荷發(fā)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xù)后代,妹妹荷發(fā)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于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chuàng)世紀的歌唱很相似。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黎家人紋身習俗,自古以來都有定制,因為他們把紋身看成民族的標志。女人如不繡面、紋身,死后祖先不相認, 明代顧坤所撰《海搓余錄》記載“祖宗不認其為子孫,則永為野鬼”。

  所以,“黎族男女周歲即紋其身”。女子只要長大到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時,都毫不例外,必須按照祖先遺留下來的特殊標志接受紋身。黎族人稱為“開面”。盡管在很多人看來,皮膚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傳統(tǒng)中卻是神圣而純潔的,要選吉日,還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還要選日子,如龍日、豬日、牛日,但不能在蟲日刺紋,那是要被蟲咬潰爛的。

  紋身一般是由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儀式。在女孩的房間中,主文婆用雞毛或燈心草蘸著干香草加炭灰漚制成的藍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臉、頸、身體和四肢上描畫出代表本支黎族圖案符號的文圖。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葉做的文針按所畫文圖一針一針地文刺……等文水滲入女孩的皮膚中,刺上的文身就會終生保留下來。文身刺好后,主文婆還會用龍眼樹葉煮成的水為女孩擦洗身體,以防感染。

  紋身時不僅圖有定形、譜有法制,不同支系的黎有著不一樣的紋法。黎族分五個方言系,即潤方言、美孚方言、哈方言、杞方言、賽方言。其中賽方言的文身已經(jīng)絕跡。各族按祖?zhèn)髦畧D案進行紋身,互不相同,絕不能假借紊亂。成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標志,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個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例如,美孚黎婦女,以幾何方形紋、泉源紋或谷粒紋組成的圖案,而潤黎則以樹葉紋或方塊形成圖案。 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動物之一。黎族紋身常以青蛙作為主要圖案。黎族紋身圖案各有其象征意義,刺于面部兩頰的幾何線紋、泉源紋等稱為“?;?rdquo;圖案,刺于上唇的稱為“吉利”圖案,刺于下唇的稱為“多福”圖案,刺于臂上的銅線紋稱為“財富”圖案,刺在手腕上的雙線紋稱“保平安”,刺在身上的“田”形紋、谷粒紋、泉源紋,稱為“福氣上身”;刺于腿上的雙線紋、桂樹葉紋,稱為“護身”等等,這些圖案和名稱無不帶有黎族人民的良好愿望。

相關推薦
最熱評論
驗證碼:發(fā)表評論
熱新聞

海南南海網(wǎng)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wǎng)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wǎng)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wǎng)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双柏县| 合川市| 呼玛县| 东丽区| 江华| 治多县| 隆化县| 宜良县| 惠安县| 于田县| 毕节市| 双辽市| 临高县| 达孜县| 包头市| 内乡县| 丰都县| 和政县| 丹东市| 嘉鱼县| 大方县| 美姑县| 广水市| 滁州市| 霍山县| 睢宁县| 定州市| 资讯 | 洪湖市| 华蓥市| 竹山县| 滨海县| 保德县| 汶川县| 辉南县| 湘阴县| 彩票| 鞍山市| 普兰县| 托克托县|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