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儋州粽,清香葉味濃。東坡傳佐料,世代奪崢嶸。”此詩傳說是明代一位州守所作。前兩句直抒“愛粽”胸臆,“清香葉味濃”滲透深厚情意;后兩句承接一代文豪蘇東坡詩風,“世代奪崢嶸”盡顯磅礴之氣。
一個儋州粽子,就是一首詩歌;一串儋州粽子,就是一本詩集。
“充滿詩情畫意的儋州粽子,"塊頭"一般長得很大。”儋州廣和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傳明說。
儋州東坡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國強認為,儋州粽子較大,一方面也許與“世代奪崢嶸”的磅礴之氣有關,另一方面的確是因為餡料豐富、分量充足。
令人大快朵頤的儋粽風味,與它的創(chuàng)制息息相關。謫居儋耳三年的東坡先生,曾吟道:“不獨盤中見蘆橘,時于粽里得楊梅。”那個時代的粽子,已包含有楊梅等果脯,也被稱為“蜜餞粽”,不可謂不時尚。先生手把手教儋耳人制作粽子時,這種前衛(wèi)的方法想必不會保留。
可能是味道太美,儋耳粽包得夠大、夠分量,自然也夠吃。遙想當年大塊吃粽、大碗喝酒的情景,正如儋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謝振安所說,“坡翁處處在袒露他曠達的人生、豪邁的情懷。”這也合乎東坡先生“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率直個性。
作為“瓊州之士始于儋”的人文厚重之地,儋州粽子成為當代文人競相吟詠的對象。
“料君抱粽隱風流,輕解粽衣粽臉羞。畢竟春光包不住,一團心事粽黏稠。”這是儋州市中華詩聯(lián)學會會長董石寶創(chuàng)作的《嘗友人贈粽戲題》,融詩歌意象和哲學意味于一體的粽子風情撲面而來。
儋州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謝有造曾一氣呵成寫就兩首“粽詩”。其一為《詠東坡粽》,詩曰:“平生愛吃儋州粽,居士東坡有一功。香嫩不粘鮮糯米,咸甜中適美沙蟲。餡心肥瘦因人定,配料清渾用蒜茸。不膩而油真可口,香飄四海創(chuàng)崢嶸。”其二為《詠廣和粽》,詩曰:“廣和香粽寄京城,多為東坡說幾聲。垂老投荒留美食,乘風破浪到春明。從來北國佳肴地,豈料天南端午情。打造品牌傳四海,贏來儋耳日東升。”
又一個端午節(jié)款款而來,唐明皇李隆基的千年吟唱似乎穿越時空:“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在濃郁的粽香中,浸潤人文底蘊的儋州粽子,在撩撥著人們味蕾的同時,引領我們走進沁人心脾的詩韻……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