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儋州·峨蔓鹽田
千古鹽田
海南儋州北部峨蔓鎮(zhèn)有一條長約五公里的黑色火山巖海岸,座落三個并排的村莊:細沙村,鹽丁村,靈返村。三個村莊面朝北部灣大海,岸上黑石嶙峋,如一道天然堤壩擋住洶涌的浪,海水從黑石的夾縫里緩緩地流到岸上。先民用黑石砌成鹽壇,或把黑石鑿成鹽槽,鋪設成海岸鹽田,開始了曬鹽為生之路。1200多年來,三個村莊的鹽田保護完整,曬鹽技藝傳承至今,鹽味甚濃,古風猶存。
古石道 圖/柯人俊
在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的潮間帶,除了鹽槽鹽壇之外,附近還配有石頭砌成的蓄鹵池,竹草編織的過濾池,開闊的曬泥場,石頭結構的儲鹽房。制鹽之日一般選擇烈日當空,鹽民把曬泥場上被曬干的海灘泥堆置過濾池,再澆上海水,過濾的水再從過濾池的一個口子流入緊挨的蓄鹵池成了鹵水。然后,再把鹵水舀到鹽槽鹽壇爆曬,時至下午或傍晚鹽就制成了。此時,一眼望去,夕陽下那片鹽田像盛開了的朵朵白花,在海風輕輕的吹拂下,與落日交相輝映,景致著實迷人。
鹽槽 圖/柯人俊
每一個村莊的鹽田各不相同,千姿百態(tài)?;蛞腊抖?,或依石而成,或依村而成,自然天成。從古至今,雖各為其田,但又有黑石鹽道互通,三個村莊的鹽田連成了一片亙古不變的生態(tài)石花帶。
鹽槽 圖/吳根波
村落的古宅、村路及圍墻,多數(shù)是黑石砌筑而成。黑石的村莊緊挨著黑石的鹽田,可謂半村鹽田半村石。開門見大海,出門便是鹽田。星羅棋布的圓形鹽槽,是大海生生不息的胎記,也是村莊永不退色的歷史符號。
古石道 圖/柯人俊
“鹽丁村”名副其實地宣示:我們是鹽民!曬出的鹽要讓更多的家庭人丁興旺。在鹽丁村鹽田通往靈返村鹽田的一條黑石鹽道的盡頭,有一座用黑石壘起的石山,是長久以來村民每添一丁就放置一塊石頭,以求海天保佑。漸漸地久積成山,成了見證血脈的圣山。看這壘起的大小不一的黑石,有一種眾志成城之威,有一種心存感恩之愛。
海上捕魚,岸上制鹽,是村民一年到頭的為生耕作。晚上漁火通明,海風習習,樹葉微微而動,只聽到細浪與漁舟竊竊私語。白天出海的,曬鹽的,男男女女忙碌的身影晃動著那片湛藍的海。靜謐與躁動都如此帶有海的基因。
曬鹽工序-潑灑 圖/黎秀奎
這里的人們性格豪爽耿直,勤勞勇敢,質樸坦誠?;鹕奖l(fā)的裂變與沉靜,大海的寬闊與險惡,給予這里不屈不撓的血統(tǒng)。連長在鹽槽、鹽壇邊和圍堰石縫里的野草,也不懼烈日曬和海水泡,頑強地生長,盡情地開花。
海岸上,大大小小的鹽槽,方方正正的鹽壇,錯落在深深淺淺的沙灘上,好像是從大海深處踏浪而來,向陸地延綿海的生命,以潤澤與它相伴相生的人們。日出日落的霞光時分,鹽槽和鹽壇那自然的曲線、直線交錯在弧形的海岸線上,被斜陽映照得如詩如畫。宿棲在紅樹林上白鷺,真擔心從這畫面里飛走。
鹽壇 圖/柯人俊
在一塊黑石旁,一位黝黑鹽工說,在烈日下曬鹽,自己也被曬得像黑石一樣黑啰。望著鹽田那一堆堆純白的鹽,從黑白兩極中,讓人想到白天與黑夜,想到陰與陽,想到苦與樂,想到悲與喜,想到故鄉(xiāng)與他鄉(xiāng)……想到淚水和汗水的咸味是有色彩的。
舊船&鹽屋 圖/柯人俊
起風了,在靠近鹽田的漁港,幾十條小船上的國旗迎風飄揚,映紅了港灣,也映紅了鹽田。 風輕輕地掠過海面,海水的波紋重疊著向鹽田涌來。一朵朵白云,好像很眷戀鹽田上那如云的白鹽,依依地盤旋在炊煙升騰的天空忽近忽遠,有的像壘起的石,有的像回港的帆……
原標題:峨蔓鹽田丨一個神奇的地方,千年歷史在這里觸手可及!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