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棉花脫去籽、抽出紗、卷在棍上,紗放腿上一搓、棍在空中一轉,紗線卷成錠、繞成捆。山上采來的藍靛、黃姜、茜草、板栗……經(jīng)過揉壓、沸煮等多種工序后制成染料,把線染成藍、黑、紅、黃、棕等顏色。黎家織女挑經(jīng)顯緯,再用絲線將精心繪制的圖案繡到織好的底布上,制成五彩斑斕的龍被。
在多部黎族織錦研究的著作中,學者普遍認為龍被集紡、染、織、繡等黎族傳統(tǒng)織錦四大技藝于一體,工藝繁復、紋樣精美,代表了黎族織錦技藝的巔峰。而龍被的圖案會演變至如此豐富多彩、復雜多變,是由于善于兼收并蓄的黎族人民吸納漢族文化的結果。雖然龍被的制作技藝業(yè)已失傳,但今人依然能從龍被的一針一線間,一窺百年前黎漢兩族文化、歷史交織、相融的脈絡。
?
人紋五聯(lián)大被(清,海南省民族博物館藏)
長172厘米,寬100厘米,五幅連綴而成,手工織造,中間一幅寬約17厘米的白色底布,用藍色、褐色、黃色棉線用挑花單面織法織人紋、水波紋、幾何紋、鳥紋、“卍”字紋為主體花紋圖案,以此幅為中線,其余四幅分別兩兩對稱分布在兩側,圖案是分別相對的,花紋使用褐色、藍色線織兩排人紋(亦稱“鬼紋”),間有鳥紋、幾何紋,效果近似于明暗紋。這是黎族傳統(tǒng)的“大被”,主要舉行宗教祭祀或喪事時在中間懸掛,因此它的人紋圖案是分別相對的,是祖先崇拜的表現(xiàn)。這類龍被是黎族哈方言抱懷人所制造和使用的。
龍被:大幅彩錦 集黎族織錦技藝之大成
即使是在發(fā)源地海南,現(xiàn)在依然許多人不知龍被為何物。起初有心研究、收集、收藏龍被的人踏破鐵鞋,在海南三亞、東方、樂東、白沙等地的村落挨家挨戶敲門尋訪,又潛心研究,才讓這一黎族織錦中的璀璨明珠再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在《海南文物基礎鑒定系列——黎錦》第五章中寫道:“據(jù)目前能查閱到的資料來看,龍被是個新詞,最早出現(xiàn)在1983年由金景山教授編著的《廣東黎族染織刺繡》一書中??赡苁且驗檫@種海南黎族的紡織工藝品主體圖案中常出現(xiàn)龍,或是由黎語名稱‘fai dan’翻譯而來,所以作者把這種黎族大型織繡手工藝品稱作龍被。在黎語中,龍被還有‘fai long’‘fai mo’‘fai sai’等幾種叫法,意即‘大被’‘鬼被’?!?/span>
“龍被這個名稱的外延不斷變化。原先黎族把這種東西叫‘大被’,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早期表現(xiàn)黎族傳統(tǒng)人文風情的,一種是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繡著龍鳳的,后者是由前者慢慢演化而成的。現(xiàn)在,我們把這類東西統(tǒng)稱為‘龍被’?!蓖踺x山告訴記者。
龍被的款式豐富多樣,構圖也頗有講究。原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長、中國織錦工藝大師林開耀在著作《黎族織錦研究》中稱:“龍被有單幅龍被、雙聯(lián)幅龍被、三聯(lián)幅龍被、四聯(lián)幅龍被、五聯(lián)幅龍被等多種形式,其中以三聯(lián)幅居多。三聯(lián)幅龍被是由三幅彩錦連綴而成,圖案以龍紋、鳳紋、麒麟紋和魚紋為主,花卉紋為輔。而五聯(lián)幅龍被則由五幅彩錦組成,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紋、蟒蛇紋為主體紋樣,也稱為‘鬼紋’?!?/span>
花紋、圖案、色彩不同的龍被,用處也不盡相同。據(jù)了解,龍被多用于祭祖、祈雨等宗教祭祀活動,以及蓋棺、葬禮、蓋房升梁、婚禮、祝壽等場合。
“以前黎族人并沒有蓋棺葬的習俗,后來受漢文化影響,預計在清末民初時,一些地方的黎族人舉行葬禮時開始會用龍被來蓋棺,最早被拿來蓋棺的主要是人紋圖案的龍被。而結婚、蓋房子時,人們也會在家里掛龍被裝飾,增添氛圍?!蓖踺x山說,他在尋訪龍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海南西南沿海的黎漢混居地,龍被并不只有黎族人會用,一些漢族家庭也會備著龍被,但漢族人一般只在辦喜事時用,辦喪事不用。
福壽祿漢字圖龍被(明,海南省博物館藏)
通長207厘米,寬139.5厘米,三幅連綴而成,手工織繡,主體花紋圖案居于中間,被分割為三部分,中間的圖案為花卉紋,中有三個方框,內分別為楷書“福”“壽”“祿”漢字,也是這幅龍被的思想主題。
探源:制作工藝預測沿襲自宋代“黎幕”
龍被最先出現(xiàn)在哪朝哪代,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有學者根據(jù)現(xiàn)存龍被的年代、紋樣推測,宋元時期,黎族的棉紡織業(yè)發(fā)達,曾制作出多種多樣的紡織品,再加上與漢族人經(jīng)貿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其中一些紡織品就逐漸演化形成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繡面龍被。
王輝山表示,據(jù)專家考證,龍被古時候就有,卻在古籍中沒有記載,或許是因為黎族人沒有文字,古代漢族人又遠離海南,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記載龍被時很可能用了其他名字。
宋朝的范成大曾在《桂海虞衡志》中寫道:“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國錦彩,拆取色絲,間木棉挑織而成,每以四幅聯(lián)成一幕?!?/span>
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有記錄:“海南所織,則多織品矣……間以五彩,異紋炳然,聯(lián)四幅可為幕者,名曰黎飾……”
在明末清初文人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貨語》中,也可以找到黎幕的相關記載:“其出于瓊者或以吳綾越錦,拆取色絲,間以鵝毳之棉,織成人物、花鳥、詩詞,名曰黎錦,濃麗可愛……四幅相連曰黎幕,亦曰黎幔,以金絲者為上。”
王輝山認為,這些古籍中描述黎幕的制作工藝、款式和用料,都和現(xiàn)在留存的黎族繡面龍被非常相似,由此可以推斷,繡面龍被的制作工藝是從宋代“黎幕”的制作工藝沿襲發(fā)展而來。
麒麟送子八仙過海圖龍被(明,海南省群眾藝術館藏)
長178.5厘米,寬136.5厘米,三幅連綴而成,手工織繡。主體花紋圖案區(qū)域被分割為三部分,用細線勾勒的長方形框內套方框,把圖案分割為主體花紋和襯托花紋。內方框中間,上為一小孩騎在黃色麒麟上,寓意麒麟送子;下為背上各坐著仙人的兩只鳳凰對著太陽,寓意雙鳳朝陽;兩側為八仙圖案。輔助花紋中繡有花卉、蛙紋等裝飾。整幅龍被的花紋圖案組合蘊涵著吉祥、喜慶、靈瑞的寓意。
發(fā)展:從黎族原始自然崇拜到與漢文化交融
現(xiàn)存的龍被大多是明清時期制成,不同時期制作的龍被,紋樣和色彩大不相同,黎族織繡者對自然、宇宙和社會的認識包含其中。百年后,人們就可以順著這些紋樣“密碼”,探知當時黎漢文化如何相互影響、交融、發(fā)展。
“早期的龍被,簡約的幾何紋樣出現(xiàn)較多,比較典型的是黎族人紋大被,以單個變形人紋為基本紋樣,重復對稱連續(xù)出現(xiàn),給人一種單純和諧的美感?!蓖踺x山說。
“龍被可從其圖案來區(qū)分明代中期以前或以后的作品。早期圖案為人形紋與鬼紋(代表人的靈魂)……后來的龍被因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圖案逐漸漢化……織物和部分圖案保留黎族文化,刺繡上的花紋圖案都是漢文化?!绷珠_耀在《黎族織錦研究》中寫道:“明朝前期的龍被,比如《神樹·靈芝圖》,取材于黎區(qū)熱帶雨林中的桫欏樹,配以兩邊靈芝紋的構圖,是黎族人崇拜自然的表現(xiàn);《祖宗圖》是由明暗兩色相間構成人形紋樣,體現(xiàn)了黎族的祖先崇拜;《蛙紋圖》則是代表黎族多子多孫的祝福。”
明朝中期,龍被圖案設計上逐漸出現(xiàn)漢文化元素。海南省群眾藝術館收藏的《麒麟送子八仙過海圖龍被》上,中心主圖是麒麟送子和雙鳳朝陽,兩側還有八仙圖案。海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福壽祿漢字圖龍被》上,漢族文字成了龍被的中心圖案。
“隨著明王朝對海南島的重視和開發(fā),黎族地區(qū)加速封建化,黎漢文化空前融合,這從龍被中可窺見一斑?!蓖踺x山表示。
“龍被圖案上儒釋道三家的紋樣都有,比如龍鳳、鯉魚躍龍門、太極八卦、八仙過海、蓮花寶座等,是當時黎族人民受漢文化影響的結果?!痹D鲜∪罕娝囆g館館長、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主任鄧景華認為,從刺繡工藝上也能看出漢文化對黎族龍被的影響。
“比如龍紋的繡法,是用不加捻的絲線束,直接從輪廓的一段跨到另一端,背面平整,針腳很短,基本不顯,正面的浮線可能有幾厘米長,中間就會用線‘釘’一下,起到固定作用,這就是借鑒了漢族刺繡的方法。”鄧景華說。
到了清朝中期,繡面龍被的圖案愈加繁復、飽滿,大量出現(xiàn)漢文化才有的主題,繡線顏色變得濃烈,色調由冷色調向暖色調轉變,此時,龍被藝術發(fā)展到達頂峰。到了清中晚期以后,受現(xiàn)代紡織業(yè)的沖擊影響,龍被圖案表現(xiàn)力逐步減弱,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王輝山認為,明中期至清中期期間,龍被的圖案、工藝最為繁榮,這也是海南黎漢兩族相互交流、文化融合空前增強的時期,使得龍被這一承載黎漢文明的產(chǎn)物得以飛速發(fā)展。
可以說,繡面龍被是黎族織錦技藝發(fā)展至頂峰的成果,也是黎漢文化交融的結晶。
(南海網(wǎng)、南海網(wǎng)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月22日報道 記者 周靜泊 實習生 范帥帥)
海南南海網(wǎng)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wǎng)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wǎng)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wǎng)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