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從西沙水下打撈出來的石雕。這批文物將作為展示南海水下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安放在新落成的省博物館。 記者 宋國強 攝
關注西沙水下文物
40件精美石雕現已安全運抵省博物館,考古隊員將在盡量保留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對其進行脫鹽等防腐處理,不久,觀眾們將會欣賞到這些來自西沙永樂群島海底八仙石雕的風采。
然而,這些珍貴石雕是如何被發(fā)現?每尊重達800斤的石像,在技術落后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如何被打撈出水?21年過去了,當年負責打撈作業(yè)的潭門00385號船長早已過世,為了解當年的打撈全程,記者往來于嘉積與潭門之間,試圖揭開這段塵封的記憶。
潭門漁民發(fā)現水下文物
時隔20載,當年的潭門00385號船的漁民早已各奔東西,或是離開大海尋求他業(yè),或是移居外地,或是散落在潭門漁港的一個角落,不為外人熟知……
就在記者兩天尋訪無果,即將離開瓊海之際,潭門鎮(zhèn)原副鎮(zhèn)長許書林打來電話,講述了他殘缺不全的回憶。
許書林老人任潭門鎮(zhèn)副鎮(zhèn)長期間,分管漁業(yè)工作。據他回憶,1987年當地漁民在西沙永樂群島捕魚作業(yè)期間,發(fā)現大量的石像,遂向其報告。
“早就聽潭門一帶的老人講過,古代有大量沉船淹沒在西沙海域,雖然我沒見過那些石像,但憑直覺我知道那應該是文物,必須立即打撈?!痹S書林不敢含糊,向鎮(zhèn)政府簡要匯報后,隨即組織20名經驗豐富的漁民前往作業(yè)海域,親自出海指揮漁民盡快打撈。
高價收購堅決不賣
許書林回憶,在海水退潮時,巨大的沉船躺在5-6米深的水下,清晰可見。那些石雕就七零八落地散落附近,大量破碎的瓷器夾雜其中,保守估計沉船的排水量也足有100噸。
“1987年,那時沒有什么先進的打撈設備,全靠漁民潛水,用粗繩捆綁石刻件,再用船上的小型吊車一塊一塊地撈上來,先放到小船上,再集中轉移到大船拖回碼頭,就這40件文物,打撈了整整兩星期。”許書林說,那時的漁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打撈,很辛苦,是用生命換來了眼前的這些“寶貝”。
當這批石刻件安全運回潭門鎮(zhèn)后,立刻有香港人趕到潭門鎮(zhèn)政府,愿意出高價購買?!坝捎谖曳止軡O業(yè)工作,那幾個香港人直接來找我商量購買的事,我當時就說沒得商量,堅決不賣,這批寶貝只能留在海南島!”
40件文物終有歸宿
21年來,這批珍貴的西沙水下文物靜靜躺在潭門鎮(zhèn)政府大院的一間庫房內,厚厚的灰塵與密布的蜘蛛網,充分證明它們不曾受過驚擾,安全完整地保留至今。
許書林說:“這些年來,鎮(zhèn)政府為保護它們,沒少費心。先是在鎮(zhèn)政府大院露天存放,再把它們請進木板房,我1991年退休后,又有人為它們修建了專門的磚瓦房,一直精心看管。”
當許書林得知這批文物將交由省博物館永久保管后,拍手稱快。
“鎮(zhèn)政府只能保證文物的安全,但這批文物的真正價值在于,記錄了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航海史,放在省博物館是再合適不過了?!痹S書林說。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