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讀村古屋
石院擇菜的老大媽
撒歡的孩子
百歲夫妻的古石屋
□特約撰稿人
王振德文/圖
石墻,石屋,石門,石路,石井,石凳,石榻,石墨,石盆……看似粗陋、樸拙,實則本真、曠達,這是一組組凝固的詩,這是一幅幅立體的畫。村人們在其中詩情畫意地活著,心寬意洽地住著,信馬由韁地走著。休養(yǎng)生息,莫不暢其情;生老病死,無不達其意。所謂“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禮記·大學》)如是。
石
不能言最可人
花若解笑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唐白居易詩句)
石頭本是山的血肉,融匯在一個個聚落、一出出宅院,凝結成人的力量,凸顯著卓異的硬漢品格和超邁的地域精神。那一堵堵多孔狀的石墻,在此無疑成了千年歷史的回音壁。
行腳在一個個石頭村,但見多數(shù)石塊未經(jīng)打磨,便蓋成了房,砌成了院,鋪成了路,壘成了塔……與遠處參天的馬鞍嶺、近處蓋地的火山巖融為一體,顯得是那樣調(diào)合、諧美,仿佛是從地底下一寸寸長出來似的。所有這些———關乎人吃住行憩和祭祀的集合效應,便構成了一個新而奇的詞匯:火山石文化。
這種感覺或稱意象,在文甲村表現(xiàn)得最為彰明。該村地面全是裸露的玄武巖,炎炎夏日走在上面直燙腳板;古屋和院墻也是清一色的火山石,石面斑斑駁駁。
可誰曾想到,這一堵堵石墻,不僅經(jīng)受了千百年的歲月滄桑,而且在20世紀40年代初,曾經(jīng)飽受日寇兵燹的洗禮呢!據(jù)今年83歲的王政貴老人介紹,1941年秋季,有兩名鬼子在村里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最后消逝在村民們的怒火之中。聞訊,駐扎在鎮(zhèn)上的日寇抱來稻禾灑上汽油,將一棟棟房屋付之一炬。豈奈,燒毀的只是木梁木椽,而一面面石墻卻任爾烈焰熊熊,我自巋然不動!后來,村民們在后山砍來大樹,樹干做房梁,樹枝做木椽,幾日后一排排房屋便修復如初,又可繼續(xù)為老老少少遮風擋雨了。
文甲村古樹旁有一座抗日炮樓,當時剛剛建成不久。鬼子臨走時,在炮樓下面放了兩顆地雷,村民們聽得“轟隆”“轟隆”兩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心下暗忖:這下完了,炮樓肯定已經(jīng)灰飛煙滅了。然而,待鬼子走后,四處躲藏的人們出來一看,火山石壘起的炮樓只是被炸壞東西、南北兩個對角,高大的身軀像一位瘸腿的勇士,依然巍巍挺立在那里。
幾天后,村民們掩埋了同胞的尸體,擦干了心頭的血淚,重新?lián)旎乇徽w的石頭,又原封不動地嵌在炮樓被炸毀的兩個角落。于是,“勇士”又恢復了昔日的風采,繼續(xù)履行其保家衛(wèi)國的天職了。
睡
覺最是石屋香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唐司馬曙詩句)
古舊的石村,斑駁的石墻,崎嶇的石路,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幻覺,仿佛是穿越了千余年時空,置身于陶潛悠然采菊的東籬下,覃思于杜甫抱病苦吟的草堂內(nèi),行腳于唐詩宋詞的古韻中。年老的村人,早已熟稔這樣的古風古韻,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清靜岑寂。
久濡其中,我見慣了一些寧靜、淡泊的老人,其中百歲老人不在少數(shù)。不免詰問:他們?yōu)楹稳绱碎L壽?
在古老的道堂墟,在那條北宋謫仙蘇東坡走過的古驛道南側,有一間古舊的石屋,里面住著一對百歲老夫妻———吳清儒和周 二。石屋分內(nèi)外兩間,總面積不足30平方米,屋頂高不過1.9米,一張老榻寬不過1.5米,而且是半地穴式的建筑,這讓我們感覺仿佛是回到了巖居穴處的夐古??衫先俗T了,執(zhí)意不肯搬遷,說是在古屋里過得坦實,睡得香甜,兒孫也只能徒喚奈何了。
當然,古屋不過是老夫妻的棲息處,平時的生活則另有天地———早晚在古驛道上溜溜彎兒,白天與族黨們一起聊聊天兒,日子雖顯舒緩、重復,倒也充實、快活。
如
何留住古石屋
半竿落日,一聲寒蟬,幾處危樓。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中國南方長大,有著很深的中國情結。她上世紀初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最美的人是中國人,世界上最美的景色是中國的田野和鄉(xiāng)村。”
但是,如何留住這“漸行漸遠”的景色,留住這“最美”的記憶?除了繪畫、照片和影像,我們還能有何更物質(zhì)化的舉措呢?這是擺給我們今人的一個難題。石山鎮(zhèn)許多老人也不例外,他們有一個樸素的心愿就是:父祖修屋修宅,子孫肯堂肯構,世代相襲,流譽奕世。
這個心愿雖說樸素,但卻奢侈,很難實現(xiàn)。流連于一座座山寨,隨時隨處可見老輩人坐在石凳上攀談著,有的抱怨孫子貪玩,有的憂慮兒孫的虛榮,也有的數(shù)落兒女的數(shù)典忘祖———放著好好的祖屋不住,偏要蓋什么樓房。他們始終不明白:樓房究竟有什么好。這是石山耆老們感性的想法,但也是理性學者們苦苦思索的問題。
目下,全球化的文明進程與全球化的生態(tài)危機兵戈相向,逼迫著人們不得不去思考:適合人類居住的精神家園到底是啥模式?
誠然,人類總是在傷痕累累時回顧歷史,反思自我。近年來,我們國人的目光也開始審視祖先留下的人生信條、生活理念,進而發(fā)現(xiàn),先賢倡導的“天人合一”的信仰,正是根治人類生存危機的不二法門。然而,當我們?yōu)樗^的前程四方奔走之際,極易忽視身后的事情;至于天幕般的腳手架和龍嘯似的掘土機,又極易屏蔽我們回眸的目光、探究的思緒,進而阻斷我們的反思。但今后的日子呢?子孫的未來呢?
這是地球人思考的問題,當然也是石山人思考的問題。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無能為力,但總是不遺余力地鼓與呼。而且,也有的村人在行動上作了有益的嘗試。這不,對于年過花甲的火山口國家地質(zhì)公園老板陳耀金來說,那些冬暖夏涼的石屋依然有著割舍不下的牽掛。于是,在村人們紛紛搬離石宅的時候,他卻回歸故里,先后在美社村、龍群村新修了兩出石宅。無獨有偶,昌道村村民陳家成前年也修了一出簇新的火山石宅院。他們說,希望將火山石文化發(fā)揚光大,傳于兒孫,傳于未來。
當然,對于那些古聚落,還有一個修舊如舊、開發(fā)利用的問題,需要專家和當權者審慎謀劃。竊以為,要將其與馬鞍嶺、七十二溶洞綜合規(guī)劃,連片開發(fā),不僅使之成為一處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旅游勝地,而且使之成為一扇向世界宣傳生態(tài)和諧、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窗口。
海南南海網(wǎng)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wǎng)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wǎng)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wǎng)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