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宅門窗雕花采用吉祥圖案。
富宅村韓宅
文昌市東閣鎮(zhèn)寶芳富宅村韓宅。
韓宅院內(nèi)石器。
韓宅中西合璧的雕刻壁畫。
韓宅壁畫精美,記錄家族創(chuàng)業(yè)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許春媚 特約記者許環(huán)峰
在距離文昌市文城鎮(zhèn)約28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已有300多年歷史充滿了田園詩意的村莊———寶芳富宅村。
富宅村最具特色的,就在于村中留存有一座由南洋華僑韓欽準在1930年代返鄉(xiāng)時斥巨資修建的“豪宅”。因村中無村史留存,無法探究這個村莊當初何以命名“富宅村”,不過顧名思義,富人居住的宅院,富麗堂皇的韓宅倒是很好地詮釋了這個村莊的名字。
鄰里和睦平等無欺
溪水蜿蜒,綠樹環(huán)抱,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富宅村的民居掩映于椰子、龍眼、木瓜、檳榔等果樹之中,以護厝式院落布局為主,規(guī)劃整齊,錯落有致。這個總共400多人的村莊聚居著韓、符、林、吳等眾多姓氏,究竟哪一個姓氏的祖先最先遷居此處已無據(jù)可考,不過發(fā)展至今日,韓姓已為村中第一大姓。
年過古稀的村民韓耽光找出了家中留存的韓氏家譜,書中記載:韓氏九代世祖廣問次男易濟,字道汝,號南溪,例封修職佐郎,生五男,死葬于富宅南截。“這就是我們韓氏遷來此地的第一位先人。”韓耽光說,遷居的時間沒有具體記載,但以前聽村里的父老說過大概是在明末清初。
雖為村里第一大姓,但韓氏宗族的族規(guī)卻明確規(guī)定,要“鄰里和睦,平等無欺”。韓家大宅就體現(xiàn)了這樣的觀念,雖然是一處占地達1335平方米的大戶人家的宅第,卻是一樣的青磚灰瓦,一樣的圍墻門樓,連正屋的高低大小也都差不多,還與其他村民的房子屋門相通、連成一體。韓耽光說,雖然村子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但留存上百年的老宅幾乎沒有,1930年代后期建成的韓宅已經(jīng)算是最古老的了,但是富宅村純樸的民風和樸素無華的房屋造型卻是數(shù)百年來不變,祖輩延續(xù)至今。
彩繪精美存家史
海南的小村莊歷來有藏龍臥虎的本事,別看富宅村偏遠幽僻,卻也曾安頓過南洋富商韓欽準。現(xiàn)在看顧韓家老宅的是韓欽準40多歲的孫子韓志元。他未曾見過祖父一面,不過對于韓宅的往事卻是熟知。韓志元說,祖父小時候家里較窮,于是在他十幾歲時,決定與當年許多文昌人一樣遠赴南洋,為自己謀一條生路,不料這一離開真的是走上了一條“飛黃騰達”之路,創(chuàng)辦起了火鋸廠、冰廠等產(chǎn)業(yè),而且生意越做越大。至于發(fā)家的過程,韓志元卻不太清楚。不過,那些年月去南洋掙回真金白銀的人,大抵都是用肩和腳板上的繭子換回來的,每一幢回鄉(xiāng)建起的高宅大院,都有一部自己的血淚史。
富宅村中有一個說法,說韓欽準的起家是得益于他的婚姻。年輕時的韓欽準不但人長得英俊,而且十分吃苦耐勞,因此被一位富商的女兒看中,結婚后在岳父的幫助下建起了火鋸廠,從此家業(yè)開始興旺。
留存在韓家大宅第一間橫屋的彩繪圖,詳盡地將當時韓家興旺的場景描繪出來。在第一間橫屋的外面,描繪著主人在泰國的豪宅,是一座南洋風格建筑,前廊,拱券,密柱式欄桿,窗檐有蓮花浮動,像是中國傳統(tǒng)的詞句,但浮雕卻是完全歐化的,豪宅前有河,河上裝運木材的火輪穿梭。這壁上彩繪中,韓欽準在泰國自家門前的碼頭上船只頻頻,煙火稠密。
正對門口的“元興利火鋸廠”彩繪圖中,將韓家在泰國的這家火鋸廠附近的地貌、生產(chǎn)情況都描繪了出來:為了方便運輸,火鋸廠建在了一條河的旁邊,河的兩岸長著許多樹木,工廠的主廠房是一間坡屋頂式、木結構的開闊廠房,兩邊各立著一幢兩層高的樓房,一幢是木質(zhì)結構,另一幢是傳統(tǒng)的騎樓式洋房。在彩繪圖上,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年火鋸廠的工作流程:這邊一塊一塊泡過水的大木頭經(jīng)過斜坡拉到了工廠廠房里,經(jīng)過機器的加工,成片的木板被工人裝上了船運出去,河上裝運木材的火輪穿梭不停,寓意韓家的木材加工生意通達。
寂寞庭院鎖清秋
歷經(jīng)幾十年的狂風驟雨,韓宅的彩繪圖案仍然鮮艷,只是主人卻已蹤影沓沓。
1936年已是泰國富商的韓欽準著手準備在家鄉(xiāng)修建大宅。村民韓范元記得幼時曾聽村中父老提過,當時建房子所用的木材、地磚、水泥都是一船一船地從南洋運回來的。富宅村的不遠處就有一條通文教河的溪水叫白溪,這些材料當時就是趁潮漲時從這里運送上岸的。韓欽準還專門從泰國請來設計師和一批木匠、畫工,在房子的細部裝飾處理上下了一番功夫。
對海南古建筑頗有研究的海南大學研究員閻根齊說,韓宅的彩繪雖然仍有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但不再局限于文昌當時盛行的花鳥蟲魚,還接收了東南亞的彩繪內(nèi)容,用寫實手法繪制的圖案融匯了南洋風格,這在海南的老宅中并不多見。
整個工程雇工千人耗時兩年,大房子終于建成了,其院規(guī)模宏大,坐北向南,四進大宅院共有正屋四間,橫屋13間。宅子基本沿用海南傳統(tǒng)的單縱軸線多進式布局,四面有高大的院墻護衛(wèi);北面辟有外廊,與東側橫屋的庫房及衛(wèi)生間相通,東橫屋頂建方形涼亭二座,供主人休閑觀景乘涼。西側七套橫屋被辟為會客室、客廳及廚房,其木質(zhì)門窗雕刻極其精美氣派。
但是還未待主人真正住進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韓欽準帶著家人匆匆離開,只留他的原配云夫人看管。這一離開直到他去世,韓欽準再也沒有回到這座當年耗金耗時的自家宅院中。在解放海南島時期,大宅院曾被解放軍征用為部隊醫(yī)院;解放后,大宅院被政府收回,先后當作專用糧庫和“農(nóng)中學校”校址;1980年代落實政策,大宅院才歸還韓家。韓志元說,目前韓家的兒孫基本在國外,除了偶爾回來祭祖基本上沒人回來居住過。就連韓志元,也是居住在宅子外的另一幢房子中,僅是做為這幢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的管理員,天天來打掃衛(wèi)生而已。寂寞的韓家庭院,只有一年又一年地鎖住流淌而過的清秋了。
炎炎夏日垂釣樂
相較于韓宅的寂寥,今天的富宅村卻顯得生氣勃勃。村中許多外出謀業(yè)者已有所成就,就像韓欽準一樣,他們也拿錢回家蓋起了嶄新的房子。盛夏時節(jié),穿梭在富宅村的鄉(xiāng)村小道上,看林間野花野草斗艷,蟬鳴聲聲,農(nóng)家的休閑氣息不禁讓人心情爽朗。
“韓欽準當年發(fā)家了之后,不但拿錢回鄉(xiāng)蓋祖屋,還和其他鄉(xiāng)紳富商捐資建起了水北小學,為村人出行方便還在白溪附近捐建了一座木橋。”韓范元領著海南日報記者一行人來到了白溪旁邊。溪水潺潺,只是當年的木橋已坍塌。矗立在小溪中間的殘余橋墩上長出了一棵大樹。
“這條白溪里野生的魚類很多。周末常有人來釣魚。”韓范元自豪地夸贊自己的家鄉(xiāng)。
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炎炎夏日,富宅垂釣,也能悟出許多人生樂趣。
本版圖片由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海南南海網(wǎng)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wǎng)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wǎng)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wǎng)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