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撫琴 (資料圖片)
海口曹量先生收藏的古琴。 本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曹量收藏的古琴腹內刻有造琴年款。 李幸璜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海寧
由于古琴音樂的曲高和寡,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屬于稀有的樂器。但近年來的古琴拍賣出的天價,帶動了這一稀有之物的收藏。為什么古琴的收藏如此的吸引人?里面有許多令人回味的奧秘。
中國古代常用琴棋書畫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華和修養(yǎng),古琴作為四藝之首,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據《詩經》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便已經有了古琴的存在,而在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從近幾年的拍賣紀錄排名來看,目前已成交的世界最貴樂器是北宋年間的御琴“松石間意”琴,在2010年以1.36億元的天價刷新了世界樂器的拍賣成交紀錄。而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圣遺音”琴,也在2012年以1.15億元的最終價格成交,對比2003年拍出的891萬元漲了近12倍,不斷攀高的成交價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帶動了古琴成為近年來一個越來越熱門的收藏板塊。
傳世古琴一琴難求
“古琴收藏界有一種說法———‘清朝無好琴’,清代以前的古琴才具有收藏價值。但由于存世數量極為稀少,可遇不可求,因此不少古琴愛好者將目光轉向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琴”。海南古琴藝術愛好者曹量先生說道。
曹先生珍藏著一張古琴,為仲尼式,形制簡練質樸,端莊沉穩(wěn),通體髹黑漆,漆層有少許剝落,然琴體完整無損,音色空靈清潤。腹內刻有兩行銘文,左書:古沃州金子繩造;右書:大清光緒丙申秋八月(1895年)??梢娫撉贋橥砬迤呦仪俑呤纸鹱永K所造。
據曹先生講,所藏之琴得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時在音樂學院工作的曹先生聽聞學校正要清理一批文革時期遺留下來的舊樂器,于是在廢舊的樂器堆里淘得此琴,并保存至今。該琴曾經請當代制琴大師李明忠先生修復,為保存古琴原貌,李明忠先生并未對琴做過多的處理。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被歷代文人譽為“哲學性的藝術”。早在禮樂盛行的周代,統(tǒng)治階級就曾用禮樂來嚴格區(qū)分人的等級制度,《禮記》中有明確記載,“士無故不徹琴瑟”,《左傳》中的“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jié)也,非以韜心也。”可見,古琴不僅和當時文人士族的身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也始終是在文人士大夫中流傳。
但事實上,由于古琴音樂的曲高和寡,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屬于稀有的樂器,唐人劉長卿曾有詩曰:“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加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風云變幻,尤其是清末民初以后,社會動蕩加劇,遺失損毀的古琴不在少數,存世量日漸稀少,逐漸被現代社會所淡忘。
曹量介紹,古代的不少文人不僅撫琴也斫琴,如大家熟知的孔子、蔡邕、周瑜等人,但畢竟只是少數,且年代久遠,其作品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目前傳世可供收藏的古琴一般是從唐代所斫到民國期間的,而根據斫琴時代、稀有程度等又可分為三檔,唐、宋兩代的古琴因量少質佳而最為名貴,其中唐代的雷氏家族專為皇室提供御用名琴,可算是中國斫琴史上的豐碑,但存世之作已屬鳳毛麟角,在市場上難以見其蹤跡,而價格也不會低過億元;元、明兩代和清早期所斫的琴為中端品種,有一定數量的遺存,市場價位一般在數千萬元之間;清晚期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則因品質較遜、數量也最多,因此價位相對較低。盡管如此,包括民國在內的存世古琴數量應不會超過2000張。據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鄭珉中統(tǒng)計,最為珍貴稀少的唐琴全世界的收藏僅有18張,其中大陸藏15張、臺灣和香港各藏1張、美國藏1張。而今這些琴多藏于博物館內,私人手中僅有5張。由此可見,要想獲得一件傳世之物,可謂難上加難。
古琴收藏引人入勝
為什么古琴的收藏如此地吸引人?“琴與其它樂器的功用不同,在歷朝歷代的文人眼中,古琴并不是以取悅他人為目的,而是修身養(yǎng)性的工具。撫雅樂以參神明,撫慰自己的心靈,導人以善,故收藏古琴自古以來便是文人的一件樂事。”曹量說道。
在中國古代,文人皆講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心性理想,當人生仕途抑郁不得志之時,通常會選擇由儒入道,逍遙隱逸,但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認為古琴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工具,無論是“琴者禁也”的理性,還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質都是通過古琴傾注和渲泄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自己的好惡,從而將關注點從紛攘繁雜的外界拉回到自己最初的內心,繼而更深地體察人性和天道??梢?,古代的文人與古琴之間是同呼吸、共命運、同發(fā)展的,“左琴右書”,琴已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一日不可或缺的伴侶。明代文人屠隆曰:“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若無古琴,新者亦須壁懸一床,無論能操否??v不善操,亦當有琴。”因此古琴的收藏早在古代便已經開始了。
其實,古琴在歷代的收藏者眼中并不僅僅只是一件能演奏藝術作品的樂器,它們往往還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如唐琴的博大華貴、華麗潤妍;宋琴的金光內含、色質溫潤;元琴的敦實明朗、強勁矯??;明琴的樣式多變,清琴的質樸簡練等等,歷代得以傳世的古琴精品都在其造型風格上與對應的時代有頗多的相似之處,體現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征,這些也都是讓古往今來的收藏家們對古琴趨之若鶩的原因?! ?/p>
有時一些琴的藏家們也是名書畫家,甚至是皇室帝胄,他們在琴上所作的書法題刻銘文不僅大大豐富了古琴的文化內涵,也增加了古琴收藏的吸引力。例如,以1.36億元拍賣價格成交的“松石間意”琴,除了古琴本身有宋徽宗御制外,還有清乾隆皇帝的御題,因此在身價倍增的同時也具備極高的收藏價值。
新制古琴并非
全部值得收藏
傳世古琴的稀少使得古琴收藏市場一琴難求,即使藏家愛好者舍得一擲千金,也未必能夠買到,何況還存在鑒定難度大、價格高昂等問題,于是不少藏家退而求其次,尋找購買一些當代斫琴名家的作品,價格則從數萬至數十萬元不等,這樣不僅穩(wěn)妥保險,在價格上也比較能夠讓人接受。那么當代新制的古琴是否都適合收藏呢?
曹量說,收藏新制古琴,必須是以純手工制作的,因為斫琴師的每件作品中都融入了自己特有的品味、意趣、心性以及對音樂的理解,這使得在木材的選取、漆的處理以及最終的調音階段等都能達到一個最理想的狀態(tài),而這些不是機械化批量生產的新琴能夠做到的。因此,像當代斫琴大師王鵬、馬維衡、李明忠等人的作品可謂藏家首選,而且具備一定的收藏升值空間。
傳世古琴的升值空間
隨著兩張億元古琴的拍賣成交,古琴的拍賣收藏市場也越發(fā)的繁榮和充滿活力,不少的傳世古琴得以在市場露面,世人在“一睹芳容”的同時往往也驚訝其高昂的價格,那么傳世古琴過億的價格到底值不值?以后是否還有升值的空間呢?
對此,曹量表示,“我認為從物以稀為貴的角度來講,寥寥數張流傳千年的古琴身價過億也并不為過。古琴文化作為世界級人類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在樂器家族中,也唯有古琴能獲此殊榮。如果現在將‘大圣遺音’琴再拍一次,我相信價格還會有所突破,畢竟從唐代以來流傳下來的古琴數量十分稀少,保存較好又可以演奏的更少,其不僅擁有文物價值還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隨著‘申遺’的成功,和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震撼全場的古琴演奏《太古遺音》,喜歡、欣賞、追捧古琴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目前全國已有數十萬的古琴愛好者,掀起了古琴的學習浪潮與收藏熱,因此未來古琴的升值空間依然很大。”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